作者簡介
陳曦,作家,新媒體撰稿人,熱愛旅行與美食。著有《全球四季旅遊月曆》《到北京一定要做的100件事》等多部圖書,《北京 步步精心》在中國臺灣出版。
目錄
01 古代絲綢之路
張騫鑿空絲綢之路
陸上絲路的起點:西安
震驚世界的敦煌
黃金腹地的古文明
費爾幹納盆地上的文明交會
改變世界文明史的造紙術
玄奘的西行之路
絲綢之路上的波斯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絲路中心:巴格達
抵達古羅馬
02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前身:”廣州通海夷道”
海上絲綢之路的誕生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
遠赴波斯灣的中國公主
偉大的遠航:鄭和下西洋
通往阿拉伯的香料之路
中國和非洲的古老友誼
中國和美洲的絲銀對流
通往日韓的東海航線
03 繼往開來的”一帶一路”
偉大的共同夢想
六大經濟走廊:國際經濟合作的大通道
柬埔寨的新工業區: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
馬爾代夫的第一座跨海大橋
塞爾維亞的”夢工廠”
肯尼亞的一顆新星:蒙內鐵路
吉布提和中國的緣分
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迎來”暖冬”
巴布亞新幾內亞:APEC 大會東道主的故事
來到馬達加斯加的”魔稻祖師”
斯裡蘭卡:豐收的希望
萊索托的牛羊吃上了”中國草”
沃爾沃和吉利的牽手
“北電南送”:巴西的”電力搬運”
埃塞俄比亞的”北京醫院”
中國製造助推伊朗地鐵
首鋼秘鐵:從先行者到引路人
德國杜伊斯堡:中歐班列帶來的華麗轉身
瓜達爾港:荒漠變身國際港
結語:”一帶一路”,讓中國夢與世界夢相連
精彩書摘
陸上絲路的起點 :西安
1300 多年前的一天清晨,唐朝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身著盛裝的各國使臣走進皇宮大明宮的丹鳳門,出席大唐皇帝唐玄宗舉辦的外交宴會。除了文武大臣,王維等一眾詩人也受邀參加了這場盛會。詩人們各顯神通,盡展才學。看到各國使臣進宮的盛況,王維文思泉湧,出奇制勝:”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意思是:頭戴紅巾的衛士不住報說寒夜欲曉,尚衣官員給天子呈上了翠綠的雲裘。萬國使節 在曙色中走進恢宏的宮殿,向加冕懸旒的皇帝叩頭。而當各國使節 與大唐皇帝在金碧輝煌的大殿裡觥籌交錯的時候,外國商人正在煙火氣息濃郁的”西市”與大唐百姓展開貿易。
當時的長安,已經成為生活著數十個國家使節 、商人的國際大都市,有”百萬人口,十萬胡人”的說法。這些胡人多是通過絲綢之路前來的來自粟特(今中亞五國境內)、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地區)的”胡商”。長安集市上流通的貨幣,除了唐朝的貨幣,還有薩珊(今伊朗地區)等地的貨幣。生意賺了錢,或者為準備賺錢進行”宴務宴請”,他們往往都會選擇在胡人開設的茶酒鋪裡喝上一杯。這些茶酒鋪裡常有粟特、波斯和大食等地來的舞女,她們妝容精緻,捧著酒具向客人的酒杯裡倒上鮮紅的葡萄酒。與此同時,唐朝的一個個商旅團隊,也紛紛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
同樣位於長安城內的大雁塔內卻顯得清冷寂寞,與西市燈紅酒綠的場景大相徑庭:大唐著名僧人玄奘正在率領徒弟翻譯從天竺(今印度)帶回的厚厚的佛經。大雁塔就是為保存玄奘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佛經和佛像而修建的。為了這些佛經,玄奘操勞一生,最終長眠于長安市郊的興教寺內。
佛教在西漢晚期經絲綢之路從今天印度北部的貴霜帝國傳入西域,東漢時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玄奘西行取經與弘法,推動了絲綢之路的發展和中印文化交流。唐朝都城長安也因而成為世界佛教中心之一,上自皇帝、貴族、士人,下至庶民,禮佛供養成風。從此,佛教與華夏文明交融,在中國本土逐漸世俗化,汲取了很多中國元素,也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參與到中華文化建構中。
長安,自張騫”鑿空西域”便開始成為絲綢之路的起點。1—2 世紀,羅馬、安息、貴霜和中國漢朝四大帝國自西向東通過絲綢之路建立起聯繫。中國的絲綢、鐵器、桃子、杏等,安息帝國的葡萄、石榴、鴕鳥等,貴霜帝國的金幣和羅馬帝國的玻璃器等,在絲綢之路上往來不絕。
3—5 世紀,歐亞大陸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紛紛南下, 歐亞大陸的四大帝國相繼解體,但絲綢之路並未中斷。十六國至北朝時期的多個政權建都長安,長安仍然是東西方絲路貿易交往的重要樞紐。大量居住在中亞的粟特人從中原購買絲綢,從西域運進玉石、瑪瑙、珍珠等,通過販運賺取高額利潤。
唐朝早期是整個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其後,唐政權內亂,國力衰微,失去了對西域諸國的控制,絲綢之路逐漸沒落。但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並不會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被選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標識主圖案的大雁塔,依然矗立在西安;而當年張騫鑿空帶回的石榴花,已成為西安市花,每年春天綻放在西安街頭。
前言/序言
公元前138 年,西漢都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宮廷侍從官張騫辭別漢武帝,率領由100 多人組成的使團騎馬西行。
豪情滿懷的張騫,一心一意想著完成漢武帝交給的任務:前往西域,找到大月氏國,說服大月氏聯合漢朝共同對抗匈奴。他不會想到,自己此行將要在12 年後才能重返長安;更不會想到,自己將會以”鑿空西域”、開闢絲綢之路第一人的身份名揚千古。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道路,曾經被賦予”玉石之路”“毛皮之路”“香料之路”等多種稱呼。人類早期貿易活動的很多貨物,都曾在這條古老的道路上流通。1877 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為這條漫長之路取了個如詩如畫的名字:絲綢之路。
與陸上絲綢之路並行的,還有一條重要的中外交通貿易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在這條海上交通路線上,大宗的貨物通過船隻、借助信風,往來穿梭於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
千百年來,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具有全球性的交通網絡,人們從事貿易溝通、文化交流,相互學習、互相借鑒。古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如今,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的古絲綢之路,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2013 年9 月7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2013 年10 月3 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提出共同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造性地傳承弘揚古絲綢之路這一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成果,並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人文內涵。
十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從謀篇佈局的”大寫意”到精耕細作的”工筆劃”,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不僅給相關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為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破解全球發展難題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積極貢獻,開闢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
作為長週期、跨國界、系統性的世界工程、世紀工程,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一個十年只是序章 。從新的歷史起點再出發,共建”一帶一路”將會更具創新與活力, 更加開放和包容,為中國和世界打開新的機遇之窗。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