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位於亞熱帶的湘中丘陵區檵木+南燭+杜鵑灌草叢、檵木+杉木+白櫟灌木林、馬尾松+柯+檵木針闊混交林、柯+紅淡比+青岡常綠闊葉林4個植被恢復階段調查研究數據,解析了植物群落組成、區系特徵及空間結構隨植被恢復階段的演替規律;揭示了林內小氣候、凋落物特徵與生物量空間分配對碳密度形成的協同作用;創新性引入生態化學計量學理論,闡明植被-凋落物層-土壤系統碳氮磷元素平衡關係及其生態約束機制;聚焦土壤有機碳庫的穩定性,量化了活性碳組分與有機碳礦化過程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通過磷形態分級技術,揭示了植被恢復對土壤磷有效性提升的生物地球化學路徑;構建氮磷循環耦合模型,闡明養分吸收–轉化–歸還過程的協同演化特徵及其對生態恢復的驅動效應。 本書可供林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理學、自然資源管理等專業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考閱讀。目錄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