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中的近代朝鮮-領國認知與朝鮮的現代性 弗拉基米爾.吉洪諾夫 978721429045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21429045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他者中的近代朝鮮-領國認知與朝鮮的現代性
ISBN:9787214290458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弗拉基米爾.吉洪諾夫
頁數:37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222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國際環境如何影響朝鮮民族運動中「自我」的形成?中國和蘇聯的革命如何在整個意識形態領域影響近代朝鮮知識分子思想?日據時期的抗日獨立運動中朝鮮人如何看待日本?朝鮮對於自身在世界上的理想地位和更光明的國家未來的願景往往與國外的榜樣(積極的和消極的)、威脅(感知的和真實的)、海外盟友聯繫在一起。 19世紀80年代至1945年是朝鮮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朝鮮對現代性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東部、西部和北部鄰國形象的影響。中國、日本和俄國在某些時期象徵著現代威脅,但也代表著另類現代性的可能,並最終為朝鮮的前殖民地時期和殖民地時期的現代性提供了一種樣本。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吉洪諾夫(Vladimir Tikhonov),挪威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與東方語言學系教授,從事朝鮮半島和東亞學研究,主要研究韓國古代史、韓國/中國佛教史、韓國近代史等,著有《朝鮮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民族主義:開端》(2010)。

目錄

前言
致謝
簡介
第一部分 俄國:東方的西方國家?
第一章 在朝鮮知識分子生活中,俄國既是威脅又是希望(19世紀80年代-1945年)
導言:朝鮮與俄國的碰撞
「世界上最可怕的國家」:俄國是一個威脅(19世紀90年代-1910年)
蘇聯代表未來?
結論:理想化之閉環?蘇聯在朝鮮日據時期及以後的形象
第二章 烏托邦的歡樂,流亡者的哀愁:日據時期朝鮮文學中的俄國、俄國人和蘇聯
導言:俄國/蘇聯是好是壞?還是文化同源?
俄國/蘇聯既遠又近,既陌生又誘人
結論
第二部分 中國:從中心到邊緣,再到未來的希望
第三章 一個值得借鑒的「遠方的他者」:1910年前朝鮮近代報刊中的中國
導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與朝鮮
中國是「消極的他者」、往日的象徵?
中國是未來的希望?
結語:從「他者化」到希望
第四章 我們中間的外僑與未來的希望:20世紀10-30年代朝鮮人眼中的中國和中國人
導言:中國是希望,也是現實
崔曙海和「邊界體驗」
「可憐」的朝鮮人
仇恨的歷史根源
中國革命與團結的可能性
結語
第三部分 日本:榜樣、征服者、永遠的外僑?
第五章 向日本學習以戰勝它:20世紀00-20年代日本是朝鮮知識分子生活中的重要他者
導言
日本是現代性的「東方」代表
日本是敵人
日本是民族「他者」
日本的縮影:玄相允(H?nSang』yun)眼中的東京
結論
第六章 同化從未發生:殖民地朝鮮的朝日通婚
19世紀80年代-20世紀30年代初朝日文學中的女性與朝日通婚
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朝鮮散文中的朝日婚姻
結論:同化從未發生
結論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