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漁人故事集》中所收錄的故事,都發生在長江北岸的水鄉,有天性活潑好動、在夢境中與水族交好的少年人,有通過開設公共魚廬實現”天下大同”之理想的中年人,還有心懷壯志進京販龜謀官職的讀書人他們面孔各異、傍水而生,卻不約而同地遵循著古老的傳統與道德,並表現了他們面對命運時那種一脈相承的堅韌與柔情,充滿生命的元氣和自然的濕潤。
作者簡介
於可訓,1947年出生,湖北黃梅人,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著有《於可訓文集》(10卷),已出版中短篇小說集《鄉野傳奇集》《才女夏媧》《魚廬記》《祝先生的愛情》等,現居武漢。
目錄
目 錄
龜 話 001
龜 箴 019
龜 證 046
元 貞 074
歸 漁 078
精 古 082
生 人 086
追 魚 089
國 旗 095
鞠 保 102
決 堤 110
金 鯉 118
魚廬記 144
少年行 209
男孩勝利漂流記 245
魚得水變身記 269
前 言
自序:權當是說個書帽子
這本書的名字叫《漁人故事集》,顧名思義,就是說些與漁人和魚有關的故事,給諸位逗逗樂子,解解悶兒。
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江邊湖上,所以,起先也想叫”江湖故事集”,只是這個”江湖”,不是俠客義士行走之地,而是尋常百姓寄生之所。說白了,也就是實實在在的江和湖。這江便是長江,這湖便是在下的故鄉,湖北黃梅縣境內的太白湖。長江和太白湖起先是連在一起的,都在古彭蠡澤內,後來分開了,成了一個江一個湖。就這樣,太白湖的水還是往長江裡流,長江有時候激情高漲了,也要來親候太白湖。
在下從小在太白湖邊長大,聽過許多太白湖的故事,自己在湖灘上放牧玩耍,在湖水裡捕魚撈蝦,也給太白湖增添了不少故事。後來到了長江邊上,行走于長江上下,才知道太白湖連著一條更大的水道。這水道讓我知道了太白湖的前世今生,來龍去脈,也讓我明白了太白湖的廣袤無邊,深邃浩渺,太白湖的故事於是就加進了許多長江的元素,江和湖又走到一起來了。這本《漁人故事集》就是由這江和湖孕育的,經這江湖浸潤的人間物事。在下不過是用網子把它們打撈出來,就像小時候從湖水裡捕魚撈蝦一樣。
這本故事集中的故事,都源自在下的個人經歷,或不是親歷,也是由親歷派生出來的想像。即使是發生在過去時代或魚鱉世界的故事, 也是我的見聞和經歷的折光。除了見聞和經歷,當然也有我的主觀意願。我把見聞、經歷和主觀意願,糅進了這些生活故事,這些生活故事呈現在諸位面前,就有不同的色彩。
概而言之,一類故事是見聞和經歷的碎片,雖非全是實錄,因為只有選材、結構和修辭上的加工,所以大體可以當實錄來讀,如從《元貞》到《金鯉》諸篇。一類是把見聞和經歷傳奇化和童話化,就像馬克思說的”人類童年時代”,總是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究的興趣,我把這種興趣用在我的童年(包括少年)時代的經驗上,就有關於《少年行》《男孩勝利漂流記》和《魚得水變身記》之類的傳奇和童話。有一類也涉及到現實社會和歷史文化,如《魚廬記》和”三龜系列”(《龜話》《龜箴》《龜證》),這都是我長大了變老了以後,咀嚼小時候的見聞和經歷,生髮的感慨和奇想。一個魚廬經歷的百年滄桑,不能不讓人感慨;古代的讀書人求官和出家人修行,也不完全是書上寫的科舉入仕和終成正果,也有如書生江春那樣的無奈和尷尬,如意得和尚那樣”放下”佛門的修行,而求”心無掛礙”。有人說我的《龜話》有生態環保意識,這些篇章 多少也是因現實的觸動有感而發。
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一個看重肉身和感官的時代,所以許多事都與人的身體經驗和官能的直接感受有關,因此在我的記憶中也就留下了許多肉身的印記和感性經驗的碎片,我寫下這印記和經驗的碎片,不是一個老年人的懷舊,也不是拒絕這個看重工具、技術和理性的時代,我喜歡這個時代,但有時候想起那個時代活潑的肉身和敞開的感官,想起在那個時代的親歷和經驗,心裡還是有一種暖暖的感覺。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