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邊牧是真的會學習並記憶,還是靠人類作弊?烏鴉喝水究竟是不是傳言?眼前的貓貓狗狗是否真的有不同的個性?放棄繁衍機會的工蜂真就那麼大公無私? 愛情、嫉妒、不公、玩耍、合作它們會經歷我們所經歷的。 幸福、痛苦、安穩、害怕它們也可能感受我們所感受的。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與它們感同身受?當人類與非人類動物的分界線越來越模糊,你能否認清自己,找到自己? 本書作者德國行為生物學家諾伯特·薩克瑟給出了他的答案:通過一個個真實的研究案例,解讀豚鼠、實驗室大鼠、寵物狗等動物行為背後的機制與原因,探討行為的本質,揭示行為其實由先天與後天、基因與環境共同塑造。 翻開這本書,你將重新理解生命:當我們凝視動物,看到的或許是另一個自己。共存,不是征服與控制,而是學會以開放的心態與萬物共同在這顆星球上呼吸。內容簡介
本書以行為生物學研究成果為脈絡,系統介紹了行為生物學學科歷史、動物社會的形成、動物行為的演化、動物個性的形成等,探索行為背後的主導因素,強調動物行為是先天與後天、基因與環境共同影響下的表現。 作者通過豐富的實例和自身的研究經歷,生動地展示了動物的思想、情感與行為,揭示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相似之處遠超以往想象的事實。作者簡介
諾伯特·薩克瑟,是德國明斯特大學動物學教授兼行為生物學系主任。他被廣泛認為是德國頂尖的行為生物學家之一,尤其以其在哺乳動物的壓力、社會行為和福利指標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目錄
第一章·典型的人類與典型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