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學思想史論.卷二,中國孟子學詮釋的發展 (增訂版) 黃俊傑 97871002458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132
商品編號: 978710024581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孟學思想史論.卷二,中國孟子學詮釋的發展 (增訂版)
ISBN:9787100245814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黃俊傑
頁數:50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2080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沿著歷史與思想的雙重脈絡,批判性梳理了荀子、朱子、王陽明、黃宗羲、戴震、康有為等中國歷代思想家關於孟子思想的研究,探討了他們對孟子思想的推衍與爭並、解釋與發展,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思想史意義與詮釋學內涵。在書中,作者不僅考察了孟子詮釋學的政治學、生命詮釋學等面向,還回顧了中外學術界近百年來的孟子學研究論著,辨明了孟學論釋史所見的一般方法論問題,展望了孟學研究的新課題及未來道路。

作者簡介

黃俊傑,台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歐洲研究院外籍院士(2019),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儒學、史學史與方法論、戰後台灣史。曾獲台灣教育部門「國家」講座、學術獎、台大學術研究頂尖專兮、中山學術著作獎、胡適紀念講座、傑出人才講座等。學術代表作包括《東亞儒學的新視野》、《孟學思想史論》(一、二、三卷)、《深叩孔孟》、《東亞儒家仁學史論》、《東亞儒家人文精神》等。

目錄

增訂版序
首版序
第一章 序論
一、引言
二、孟子學研究回顧(一):哲學/觀念史的進路
三、孟子學研究回顧(二):歷史/思想史的進路
四、孟學詮釋史研究課題的展望
第二章 孟學詮釋史中的一般方法論問題
一、前言
二、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及其問題
三、問題意識的自主性及其性質
四、詮釋的循環性:經典、詮釋與詮釋者
五、結論
第三章 荀子對孟子的批判:「思孟五行說」新解
一、問題之所在
二、「思孟五行說」中的「心」及其特質
三、「思孟五行說」中「道」的內在化
四、「思孟五行說」與中國古代的「聯繫性宇宙觀」:「案往舊造說」新詮
五、結論
第四章 作為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一):宋儒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含的問題
一、引言
二、宋儒之孟子爭議的引爆點
三、王霸之辨:理想與現實的對立
四、君臣關係:相對性與絕對性之辨
五、宋儒的尊孔與「道」的新詮釋及其顛覆性
六、結論
第五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的孟子詮釋學(一):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
一、引言
二、「知言」與「養氣」的內涵及朱子詮釋中所蘊含的問題
三、從「窮理」「知言」到「養氣」:朱子對孟學的詮釋
四、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解釋所引起的迴響
五、結論
第六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的孟子詮釋學(二):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一、引言
二、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三、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四、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言后之意」
五、結論
第七章 作為護教學的孟子詮釋學(一):黃宗羲對孟子心學的發揮
一、引言
二、孟子心學特質及其內涵
三、黃宗羲解釋孟子心學的基本立場:兼論其與帛書《五行篇》的對比
四、黃宗羲對朱子學的批判:以孟學解釋為著眼點
五、結論
第八章 作為護教學的孟子詮釋學(二):戴震的孟子學解釋及其涵義
一、引言
二、戴震孟子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
三、戴震孟子學的護教學性質
四、戴震孟子學的方法論
五、結論
第九章 作為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二):康有為對孟子學的解釋
一、引言
二、《孟子微》的著作背景及其基本立場
三、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調融(一):民主、自由與平等
四、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調融(二):社會進化與經濟發展
五、《孟子微》在儒學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
六、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康有為釋孟的詮釋學涵義
七、結論
第十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與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
一、引言
二、唐、牟、徐三先生的思想與治學:同調與異趣
三、孟子心性論的新解釋:心學傳統的現代詮釋
四、孟子政治論的重讀:人民主體性的建立
五、結論
第十一章 結論:兼論中國詮釋學的特質
一、引言
二、孟子、《孟子》及其詮釋者之間的辯證
三、中國詮釋學的特質:以孟學解釋史為中心
四、總結
附錄一 文獻選編註釋
1 趙岐:《孟子題辭》
2 趙岐:《孟子篇敘》
3 荀子:《非十二子》
4 荀子:《性惡》
5 王充:《論衡·刺孟》
6 皮日休:《請孟子為學科書》
7 韓愈:《韓昌黎集》選文三則
8 王安石:《楊孟》
9 朱熹:《孟子序說》
10 朱熹:《孟子集注》選文三則
11 陸九淵:《與李宰》
12 劉三吾:《孟子節文題辭》
13 王陽明:《傳習錄》選文三則
14 黃宗羲:《孟子師說》選文二則
15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
16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選文二則
17 焦循:《孟子正義》選文二則
18 康有為:《孟子微·自序》
19 康有為:《孟子微》選文二則
20 當代儒家釋孟文字三則
附錄二 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史中的三個理論問題
一、引言
二、思想原創者的所有權問題
三、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與解釋者的自由度問題
四、詮釋的無政府主義問題
五、結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及主題索引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