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構建鄉村生態倫理,從道德上明確對待鄉土自然環境的善與惡問題,形成鄉村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德規範、道德品質與道德責任,既是保護中國鄉村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生態倫理學走向中國鄉土實踐的需要。本書在闡述中國鄉村生態倫理概念、內容、功能和建設目標的基礎上,著重闡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態思想、建國后四代領導人生態思想以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中國鄉村生態倫理研究的理論指導作用,論述中國鄉村生態倫理研究可供借鑒的理論資源。結合運用對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七個村莊的調研統計數據,對目前鄉村所面臨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內在張力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強調鄉村生態倫理研究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經濟發展不足」與「經濟發展不當」的困境,關注農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農民與農民的經濟社會關係,做到既能揭示保護自然環境的倫理內涵要求,又能滿足經濟社會關係中的幸福與平等要求,實現農民與鄉村自然環境的共生共榮之善。為此,應樹立中國鄉村生態倫理的道德規約,即明確農民之於土地的責任,讓農民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做好家鄉這片土地的「好家長」;重塑農民的生態道德規範,構建生產生態倫理、生活生態倫理和消費生態倫理;樹立城鄉生態正義觀,破解城鄉非正義,以促進城市與鄉村共生共榮,實現城鄉之間的生態正義。目錄
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