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樊曉佳,女,漢族,1984年4月出生,籍貫為山西運城。畢業于山西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現就職於運城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體育學。
目錄
第一章 民族傳統體育及文化屬性
第一節 民族傳統體育的界定與形成
第二節 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與分類
第三節 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與發展模式
第四節 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屬性
第二章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的體現
第一節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元化特性
第二節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神價值及體現
第三章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與發展研究
第一節 傳統武術文化及傳承發展
第二節 龍舟運動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第三節 舞龍舞獅運動及其文化傳承發展
第四章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山西為例
第一節 山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及保護
第二節 山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
第三節 山西運城關公體育文化的傳承路徑
第五章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傳承機制
第一節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措施
第二節 教育體系中的傳承發展
第三節 社會組織與民間傳承活動
第六章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現代化發展
第一節 “互聯網+”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
第二節 新媒體背景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
第三節 新發展理念引領的民族傳統體育現代化新道路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及其現代傳承》:
現代社會工業化、自動化的深入推進,雖然極大地提高了物質生產能力,但隨之而來的身體活動減少和生活方式的單一化卻引發了健康問題。由於工作和生活的節 奏加快,人們普遍面臨著”文明病”的威脅,如肥胖、慢性疾病和精神壓力。此時,民族傳統體育以其豐富的運動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逐漸成為人們緩解健康問題的重要途徑。傳統體育強調自然的身體運動和精神調節,不僅能夠有效滿足人們”健康在於鍛煉”的需求,還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情感表達,為快節 奏的現代生活注入文化溫度和生命活力。
在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中,其”生活化”策略是核心,這一轉向旨在將傳統體育活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之成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單純作為競技或娛樂形式存在。這種轉變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尤為重要,因為只有當體育融入生活、被廣泛接受和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其社會價值。民族傳統體育的生活化不僅體現在人們通過節 日、社區活動參與其中,還表現在其成為一種文化標識,幫助個體建立與傳統文化的深層連接。這一轉變不僅豐富了個體的健身形式,也有助於增強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
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不局限於其健身功能,還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它融合了民族藝術、審美觀念與倫理價值,為參與者提供了超越身體活動的精神體驗。例如,武術、太極拳等傳統體育形式在傳遞身體技巧的同時,也以”形神合一”“以靜制動”等哲學思想為核心,強調身體與精神的協調發展。這些理念在現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幫助個體緩解生活壓力,還能為解決全球性健康問題提供獨特的東方智慧。
從全球化視角來看,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也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提供了重要契機。自20世紀以來,武術和太極拳等傳統體育形式成功進入國際舞臺,不僅贏得了廣泛的關注,也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橋樑。現代工業文明和工具理性雖然提升了生產力,但也對個體健康與生存權構成了一定侵蝕。在此背景下,太極拳等傳統體育形式憑藉其健身防病的實際效果,受到許多國家的歡迎。這種跨文化傳播不僅有助於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的軟實力,也使民族傳統體育成為解決全球健康問題的一種文化資源。
我國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國家政策的推動和社會環境的改善,為傳統體育的振興創造了廣闊空間。在這一背景下,有必要通過深入研究和系統規劃,挖掘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在潛力,並將其與現代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通過優化傳統體育的組織形式和傳播渠道,可以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社會的普及程度。此外,利用中國傳統節 日這一獨特的文化載體,策劃融入傳統體育的節 慶活動,不僅能夠增強民眾的文化歸屬感,還能為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廣開闢新的路徑。另外,通過國際體育交流和文化傳播活動,可以進一步擴大中國傳統體育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這不僅能夠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共鳴,也有助於推動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對提升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實現文化輸出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民族文化發展的微觀映射,深刻揭示了民族性格與精神特質。中國擁有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數量龐大,形式多樣,構成了世界範圍內獨一無二的豐富資源庫。這些項目憑藉其活動方式的靈活性、獨特的文化韻味以及高度的娛樂性,展現出了現代體育項目難以企及的魅力。反觀當前,眾多競技體育項目因技術難度和成本投入的急劇攀升,已逐漸轉變為觀賞性極強的”技藝展示”,使得普通民眾因場地限制、經濟負擔及技能門檻等因素而難以親身參與。鑒於此,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向生活化、大眾化方向發展,不僅是對體育本質的一次深刻回歸,也是響應新時代社會需求、促進全民健康生活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一路徑,不僅能夠豐富群眾的體育生活,還能在精神層面實現體育價值的重塑與昇華。
傳統的體育生活方式,作為一種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的文化模式,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與穩固且堅韌的結構特徵,歷經世代沿襲而不衰。我國眾多民族,因居住地域的多樣性,其風俗習慣等亦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進而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節 日慶典。其中,部分節 日直接以單項傳統體育項目命名,無論這些節 日是承載紀念意義,還是彰顯慶賀與社交娛樂功能,均與體育活動結下了深厚的淵源。此外,亦存在不以體育項目直接命名的節 日,卻同樣融入了豐富的體育元素,形成了節 日與體育活動相互交融、彼此映襯的獨特景觀。節 日不僅為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體育活動亦以其獨有的魅力,為節 日內容增添了斑斕多姿的色彩,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綻放光彩。
在當代社會,國家節 日主要源自政治和民族傳統節 日。歲時節 令及其相關習俗作為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構成,對於強化社會成員的文化認同,以及文化傳統的保存與傳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傳統節 日習俗展現出了與現代生活相協調的潛力,全球範圍內的華人群體,均能依據相近的情感與習俗,慶祝春節 、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 日。在部分華人聚居的地區與國家,眾多民族節 日已被正式確立為法定假日。因此,充分利用節 假日、週末及交易會等時機,結合地方特色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已成為民族節 日不可或缺的一環。豐富多彩的民族節 日與傳統體育活動,構成了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精髓所在,為推動我國傳統體育向”生活化”模式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前言/序言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各族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是中國文化多樣性和凝聚力的獨特表現。傳統體育項目不僅是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更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符號、歷史記憶和精神內涵。它們通過身體動作、競技方式、儀式和習俗等形式,反映出各民族對自然、生命、社群關係的獨特理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表達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不僅有助於增強文化自信,還能促進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融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更好地傳承、創新和推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已經成為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課題。
本書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及其現代傳承”為選題,著重審視民族傳統體育及文化屬性,深入探討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及精神價值的體現,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本書特別關注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與創新,從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多個項目出發,展示了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在文化傳承、健身娛樂、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實際應用。
本書將深厚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踐緊密結合,力求在理論闡述上做到精煉準確,在實踐指導上強調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使讀者既能深刻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又能掌握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應用方法。本書注重章 節 之間的邏輯性和連貫性,通過精心編排,確保各部分內容相互支撐、層層遞進,構建了一個完整且系統的知識體系。這種結構不僅有助於讀者全面把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全貌,還能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其背後的文化邏輯和發展脈絡。
作者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幫助和指導,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書中所涉及的內容難免有疏漏之處,希望各位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