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世紀中後期,莫臥兒帝國日趨衰落,英國在孟加拉地區建立起統治,逐步向全印度殖民。權力不斷擴張的東印度公司創造出海量的財富,其雇員濫用職權、中飽私囊的行為也愈發猖獗。愛爾蘭人詹姆斯 奧古斯都 希基來到印度尋找致富機會,而在這裡,他將找到自己終生的志業:創辦一份報紙,做一名新聞工作者。
本書記錄了印度的第一張報紙《希基的孟加拉公報》在兩年內從誕生到停刊的過程,以及與之命運相關的各色人物和歷史事件。從規避政治新聞到公開批評腐敗當局,希基將報紙迅速發展為印度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平臺。公報為失語的底層民眾代言,讓權力背後的黑暗無處遁形,雖然曇花一現,但其中蘊含的”天賦人權”“無代表,不納稅”等進步理念在印度生根發芽,為社會變革注入了強大動力。
新聞史學者安德魯 奧蒂斯基於大量罕見的原始檔案,放眼于彼時印度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暗流湧動的政治局勢,為讀者還原了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目錄
1 主要人物
3 引 言 “阿賈克斯號”
7
第一部分 記者
9 野蠻的愛爾蘭人
12 宮殿之城
20 一份工業計劃
25 庫特的合同
31 德羅茲的提議
38 難民傳教士
45 與世界交易
53 我棺材上的一根釘
59 一個公司的雇員
65 重回孟加拉
73 缺了四響禮炮
79
第二部分 報紙
81 向所有派別開放,但不受任何派別的影響
102 這些惡行是免不了的
106 決鬥
114 一個競爭對手
121 鎮壓
133 他的平臺
143 上校皮爾斯
147 蝸牛上校
158 行軍
165 為了傳教所的利益
171 黑暗之中
175 暗夜殺手
182 週二的重擊
190 黑斯廷斯訴希基
199 裁決
201 基爾南德訴希基
216 社會渣滓
219
第三部分 不屈不撓
221 辛格的反抗
225 傲慢無比
234 更黑暗的轉折
242 重複起訴
251 重返英國
257 他那條說謊的舌頭
268 召回英庇
271 來自比爾吉監獄的信
277 聖誕節 獲釋
280 恥辱
286 垮臺
293 絕望
305 有關其他人物的記錄
307 尾聲
313 後記
314 致謝
316 參考文獻
前 言
八年前,我第一次遊覽印度的加爾各答。17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兩百多年裡,加爾各答一直是英治印度的中心。英國治下的印度是一片完整的領土,西起巴基斯坦,東至緬甸,南北兩端分別延伸至印度洋和喜馬拉雅山脈。在這座城市裡,石灰色的維多利亞紀念館十分莊嚴,坐落在綠色的草地上,與我從擁擠的街道中感受到的歷史相得益彰。城市中到處都是過去留下的痕跡。我帶著對這座城市的遺產與機構的尊重離開了,從未想過自己會回來,也沒有想到我會把自己未來六年的時間奉獻給它的歷史。
幾個月後,我在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的圖書館裡為論文查找資料,結果在書庫的地下室深處發現了一本棕色封皮的圖書,上面沒有標記。我站在那兒,驚呆了。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在昏暗的燈光下翻看灰塵滿布的書頁時,我就知道我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我發現了一本威廉 希基(William Hickey)的 《回憶錄》(Memoirs),他是新聞記者詹姆斯 奧古斯都 希基(James Augustus Hicky)的律師。作為18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一員,威廉 希基代理的客戶遍佈印度、西印度群島和英國,這些都被他生動地記在了日記裡。他對加爾各答的描述引起了我的注意,書裡記敘了各色各樣的人物,還有對惡劣氣候的抱怨,印度人和英國人之間糾紛的細節 。這本書很像一部旅遊指南,為我今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通過閱讀回憶錄,我瞭解到了詹姆斯 奧古斯都 希基的故事。我瞭解到他曾創辦過一份報紙,試圖揭露英國東印度公司中的腐敗和基督教會中挪用公款的行為。我瞭解到,希基曾因他的報道被以誹謗罪起訴。希基曾同時反抗教會和政府,為新聞自由而鬥爭,但他的報社卻被關閉了。他反對腐敗與暴政的鬥爭結束了,而東印度公司將在今後的許多年裡以鐵腕手段統治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我覺得這是個有趣的故事,但那個時候我沒有想到自己會更深入地研究這段歷史。
那年晚些時候,我坐在倫敦英國國家圖書館寬敞、通風的閱覽室中,在獎學金的資助下研究印度的早期報紙。一個月的時間,我日日前往圖書館的報紙庫,讓自己沉浸在兩百年前的生活之中。我手中乾枯的紙張喚起了我對曾經的浪漫圖景的想像。那裡熾熱無比,有交融的文化和非常豐富多彩的生活,也有絕望、貧窮,以及英國人與被他們統治的人民之間深刻的分歧。但就像所有的浪漫想像一般,我的幻想也僅僅基於一小部分的事實。
當我翻閱加爾各答過去的報紙時,我不禁想: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印度的新聞業為什麼以及如何變得如此活躍?自由表達的第一束火花又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我找到了詹姆斯 奧古斯都 希基和他的出版物——亞洲第一份印刷報紙。我發現,他的生活和他的報紙從未受到過仔細的研究。幾個世紀以來,他一直被污蔑為侮辱社會上流人士的無恥小人,不配被稱作 “記者”。沒有人公正地評判他在他的時代中的位置,也沒有人思考過他真正的重要性。我意識到,我的機會來了。我開始考慮寫一本有關 《希基的孟加拉公報》(Hicky’s Bengal Gazette)的書,也開始考慮怎樣才能重返加爾各答。
兩年後,我獲得了機會。那時,我獲得了富布賴特獎學金,得以研究印度新聞業的起源。我返回加爾各答時正值季風氣候強盛期,孟加拉地區潮濕的空氣籠罩著整個城市,像黏糊糊的芒果一般。我迫不及待地開始工作,首先是編制一份需要搜集的檔案和拜訪的機構的清單。第一站就是維多利亞紀念館。
我剛在加爾各答待了幾天,就拜訪了維多利亞紀念館的館長。我曾從美國的教授們那裡聽說過,紀念館藏有約翰 海德(John Hyde)的筆記本,他是孟加拉地區最高法院的第一批大法官之一。那些筆記本裡的內容涉及的時間橫跨二十年,共有兩萬多頁,是18世紀孟加拉最好的法律文件。如果我希望撰寫有關希基和他的公報的內容,我就必須更深入地瞭解他的居住地和生活背景,也必須更深入地瞭解他和東印度公司的衝突,還有他在最高法院被以誹謗罪起訴的原因。海德的筆記本將是個不錯的起點。
沒有事先打招呼,我和兩位同事就胸無成算地走進了維多利亞紀念館。我們被領進了館長的辦公室。在那裡,我介紹了自己,解釋了自己的項目。在那次會晤中,我瞭解到,紀念館已經啟動了一項將海德的筆記本數字化的項目,而這個項目將持續六個月的時間。這意味著筆記本會被永久保存下來,但也意味著我在此逗留的大部分時間裡都用不了它了。
接下來的六個月,我把大部分時間都耗在了印度國家圖書館裡。那裡有一卷海德筆記本的縮微膠捲,但它並不完整,而且一部分已經受損。把縮微膠捲展開後,我發現筆記本上寫著一些看起來像密碼一樣的東西。一開始,我忽略了這些晦澀難懂的符號,不明白它們是什麼。但是我總是能看到它們,海德在記錄希基的受審的文字周圍寫了不少這些符號。很明顯,他希望隱藏些東西。他在隱藏什麼呢?
我與美國新澤西理工學院的一位古代速記專家卡羅爾 約翰遜(Carol Johnson)進行了合作。但這個項目並不簡單。我需要把那些縮微膠捲的影印件給卡羅爾。起先,國家圖書館允許我製作電子版。而後,他們只允許製作紙質版。之後,他們僅允許我複印我所要求的頁數的三分之一。這就意味著,如果海德在某個特定的日期裡寫了六頁筆記,我就只能複印其中的兩頁。在我離開印度之後許久,卡羅爾破解了海德的密碼。她發現,海德一直在秘密地記錄某些他在最高法院的法官同事們的貪腐行為。
在我登記進入維多利亞紀念館六個月後,數字化工作還沒有開始,而我還是拿不到筆記本原件。最後,加爾各答高等法院——最後一個可能存有記錄的地方——拒絕了我研究其檔案文件的請求。
好像棘手的事還不夠多似的,印度的外國人管理處要推遲為我辦理簽證延期手續。為了在印度生活,所有的外國人都必須在那裡登記註冊。有傳言說,是印度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外交爭端導致美國人遭到了強烈抵制。一位在美印度外交官因為簽證欺詐被逮捕,並遭到疑神疑鬼的美國執法人員脫衣搜身。這一事件激怒了印度的政府官員。為了獲得延期,我在管理處度過了許多個令人沮喪的日子,填了無數張表格以滿足拜占庭式煩瑣、死板的要求。
最終,我辦好了簽證延期手續。另外,維多利亞紀念館十分善解人意,讓我提前看了一眼數字化的海德筆記本。最後,在一位律師施以援手的情況下,加爾各答高等法院允許我研究它的檔案資料。事情總算開始步入正軌了。
雖然加爾各答高等法院早已搬進了新大樓,但我猜想,這裡的運轉方式仍與希基在兩百年前見識到的大同小異。工作人員聚集在寬敞、雜亂的大廳裡,施工隊忙碌地改建著,律師全都擠在悶熱的側屋之中。法官們在幾乎吵到聽不清聲音的法庭裡大喊大叫,蓋過了文件碰撞發出的沙沙聲。
我瞭解到,法院的檔案室不止一個,而是有六個。我全都參觀了一遍。我發現,那些留著大鬍鬚的人總是在喝印度奶茶,然後對著一摞摞泛黃的案卷直皺眉頭。有時候,他們會懇求我下次再來。而其他時候,我會被招手叫進去,可以不慌不忙地查看多個樓層存放的檔案。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員甚至告訴我說,整個法院的檔案都已經被搬去了另一間辦公室,而那間辦公室在城市的另一端。我跟著這條難以置信的線索查了查,儘管幾乎什麼也沒有查到。
最終,我到了自己在找的檔案室。那裡有上萬份腐爛程度不同的陳舊檔案,一直能追溯到希基所處的那個年代。一些檔案按年份被整理成捆,被麻繩綁在木板之間,看起來就像塞滿了皺紋紙的手風琴。它們都被放在房間的邊角處。大部分檔案堆得滿屋子都是,既沒有索引,也沒有
目錄,想取用它們的學者無從下手。
我被告知,查閱任何一場審判的記錄,都需要獲得批准。而我搜尋的那段時期的記錄明顯缺少
目錄。沒有
目錄,我就不可能知道哪些檔案是存在的,而不知道哪些檔案存在,我就不可能知道要為哪些檔案申請批准。這種”第二十二條軍規”一般的窘境雖然是無心造成的,但也讓人沮喪。
憑著我最佳的猜測功夫,一周後我懷抱一堆申請信回來,希望我申請查看的檔案真的存在。
我逐漸習慣為了時間討價還價。
我會問:”你們什麼時候關門?”
一位員工會回答:”兩點關門。”
最終,我們會達成一項協議,我會爭取更多時間,而他們則會爭取快點去幹其他的活(
檔案室只有我在的時候才會開放)。
這個檔案室相當出色。使用它如此困難,也就意味著少有學者看過裡面的檔案。我發現了一份 《希基的孟加拉公報》,它已經被人們遺忘了230多年。這份非比尋常的報紙就印刷於希基受審的幾天前。希基在這份報紙上勸誡自己的讀者,在面對暴政的時候要站出來,維護新聞自由。我還找到了一些關於希基早年生活的檔案,那是在他成為印刷商之前,當時他還是一名外科醫生。我瞭解到,在成為一名記者之前,他曾在牢裡待了將近兩年。關於他成為印刷商的原因,我也找到了一些線索:他試圖還債,想要出獄。
繼加爾各答之後,我把目光轉向了德裡。我被告知那些重要的文件已經在十多年前就轉移到了德裡。我花了好幾周在印度最高法院搜尋一些1911年後就再也沒人見過的檔案,但都無果而終。我沒找到那些檔案,但是我確實找到了其他一些有用的文件。在印度國家檔案館,我找到了許多希基的原始信件。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筆跡和簽名。我瞭解了審判之後他所經歷的事,也瞭解了很多他那個時代的狀況。
經過一年多的調研,我在2014年的平安夜離開了印度,在又濕又冷的德國登陸。德國哈雷(Halle)的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