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為《蔡元培全集》的第十卷,是蔡元培先生自1894年至1940年間的日記,並《自寫年譜》一份。在四十余年間,三十二年有日記留存,較為完整有連續性的包1894年至1902年、1906年、1911年、1913年、1921年、1919年、1923年、1926年,以及1934年春至1940年2月。 本書對於了解蔡元培先生在翰林院,在中西學堂、南洋公學、中國國教育會及愛國女學,留學德國及歸國參加革命,在北京大學,以及晚年主持中研院直至彌留之際的工作與生活狀態,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也為了解期間有關歷史認為和重大歷史事件。內容簡介
本卷收入蔡元培日記,自1894年始,至1940年止,共計32個年份(1903-1905年、1907-1910年、1912年、1914-1916年、1920年、1922年、1930年、1933年,15個年份無日記),並《自寫年譜》一份。據家藏原稿整理。全卷共四冊,第一冊為1894-1911年日記,第二冊為1913-1934年日記,第三冊為1935-1937年日記,第四冊為1938-1940年日記及《自寫年譜》。其中,1894年、1895年、1896年、1897年、1899年、1900年、1901年、1906年日記,分別由蔡元培自訂成冊。其餘各年日記多為紅行或綠行毛邊紙稿本,少數用道林紙西文練習本及袖珍日記本。作者簡介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也是我國近代民族學研究的先驅。1916年10月,四十八歲的蔡元培因教育總長范源濂電請回國就任北京大學校長。高舉「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美學思想對整個思想界和教育界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目錄
第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