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增訂版) 王汎森 978754268824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54268824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增訂版)
ISBN:9787542688248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王汎森
頁數:52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1852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從清代後期到抗戰爆發這百年間的歷史,過去無論是研究還是閱讀都遠遠談不上熱門,而現在,由於有了一大批重要學者和許多高質量論著的出現——當然,我們立即會想到桑兵、羅志田、茅海建、楊奎松等學者的名字——近代史特別是近代思想與學術史已經成了顯學。在這一顯學日益擴張其疆域的推動力量中,本書無疑是值得特別關注的。 本書探討道光到20世紀30年代大約一百年間思想學術變化中的幾個問題。

內容簡介

適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國知識人的學術追求、思想世界乃至個人命運與時代劇烈碰撞,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貫穿其間。在原有秩序已經崩解的近代中國,任何一種思想都有機會脫穎而出,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的思潮在競爭,必須擺脫「后見之明」式或過度目的論式的思維,巡迴往還於「史家的邏輯」與「事件發展的邏輯」之間,才能發掘其間的複雜性、豐富性及內在的張力,發現晦暗不明的思想與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作者簡介

王汎森,1958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04年當選台灣中研院院士。主要從事明清至中國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領域的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等書,均享有盛名。

目錄

引論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一編 舊典範的危機
方東樹與漢學的衰退
清季的社會政治與經典詮釋——邵懿辰與《禮經通論》
道咸年間民間性儒家學派——太谷學派的研究
汪悔翁與《乙丙日記》——兼論清季歷史的潛流
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
第二編 傳統與現代的辯證
從傳統到反傳統——兩個思想脈絡的分析
中國近代思想中的傳統因素——兼論思想的本質與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國私人領域的政治化
「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戊戌前後的幾種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
反西化的西方主義與反傳統的傳統主義——劉師培與「社會主義講習會」
思潮與社會條件——新文化運動中的兩個例子
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轉變
第三編 新知識分子與學術社群的建立
一個新學術觀點的形成——從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到傅斯年的《夷夏東西說》
傅斯年對胡適文史觀點的影響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
價值與事實的分離?——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
「主義崇拜」與近代中國學術社會的命運——以陳寅恪為中心的考察
附錄
思想史與生活史有交集嗎?——讀「傅斯年檔案」
傅斯年與陳寅恪——介紹史語所收藏的一批書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個結構——晚清以來的「複合性思維」
索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