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趙利梅 978755046296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西南財經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5046296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質生產力賦能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
ISBN:9787550462960
出版社:西南財經大學
著編譯者:趙利梅
叢書名: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書系
頁數:23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1802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新質生產力為指導理念,研究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和發展路徑。核心邏輯包括「明晰背景、提出問題——釐清內涵、創新理論——邏輯體系、機制分析——指標體系、實證研究——確定結論、選擇對策」。本書主要分為7個部分。第1部分:緒論。主要涵蓋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背景,從理論角度和現實角度提出了研究意義,明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對創新點及不足進行了闡述。第2部分:文獻綜述。對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思想與理論、發展階段、發展和運行機制、影響因素、發展水平、發展路徑的研究,並進行文獻述評。第3部分:理論基礎。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概念的再界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的梳理以及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核心概念的定義,還包括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理論。第4部分:機理分析。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理論模型,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因素及其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理論分析。第5部分:現狀分析。對四川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及特徵進行總結分析。第6部分:實證測度。對四川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實證測度。第7部分:影響因素。使用Stata軟體,構建面板分位數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因素對四川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影響程度和影響方向。第8部分:案例分析。通過對四川省各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典型個案進行分析,總結髮展模式和規律,並對各種發展模式的效果、共性特徵和個性區別進行評價,提出四川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第9部分:對策建議。根據四川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內涵、特徵、實證結果,提出四川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

趙利梅,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管理學以及進城務工人員相關問題。 主持和參与的主要課題: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農民工返鄉創業與鄉村振興互動機制研究(編號:20BJY136)」;主持四川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項、省規劃課題1項、成都市軟科學研究項目2項、其他課題6項。參与國家級、省部級課題數十項。其中,四川省軟科學研究項目分別為「汶川地震十周年:汶川地震農民價值觀的嬗變及引導策略」「農民工返鄉創業與鄉村振興有效對接機制及政策工具研究——基於共生理論」;省規劃課題為「四川省科研人員科學數據共享行為模型構建及測度實證研究」,結項良好;成都市軟科學研究項目分別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成都市農民工返鄉創新創業環境分析及政策優化研究——基於需求-供給的耦合分析」和「科技創新賦能成都市都市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研究:基於適應性演化和協同視角」。 獲得獎項: (1)2005年,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与的四川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三等獎。 (2)2014年,參与的「重塑四川經濟地理」榮獲四川省第十六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集體獎)。 (3)2021年,「鄉村振興與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雙螺旋耦合機制研究」(發表在《農村經濟》2020年12期)榮獲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優秀成果一等獎。 主要著作: 參与多部藍皮書的編寫,出版專著2部,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其中一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管理學文摘》轉載,一篇論文榮獲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優秀成果一等獎。

目錄

1 緒論
1 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 2 研究現狀
1 3 研究方法
1 4 創新之處
2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 1 概念界定
2 2 理論基礎
3 歷史演進
3 1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歷史變遷
3 2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3 3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困境
4 發展模式與效果評價
4 1 資源發包模式
4 2 物業出租模式
4 3 居間服務模式
4 4 資產參股模式
4 5 共性特徵
4 6 個性區別
5 典型案例分析
5 1 四川雅安名山區
5 2 陝西安康石泉縣
5 3 山東乳山白沙灘鎮
5 4 廣西桂林窯頭村
5 5 重慶巴南華溪村
5 6 海南和樂鎮六連村
5 7 江蘇蘇州靈湖村
6 發展機制
6 1 產權配置機制
6 2 要素流動機制
6 3 產業促進機制
6 4 科技創新機制
7 發展路徑
7 1 加強農村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
7 2 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頂層設計
7 3 強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載體建設
7 4 構築農業農村新質要素
7 5 健全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7 6 因地制宜綜合施策
8 發展措施
8 1 政策保障措施
8 2 要素保障措施
8 3 主體保障措施
8 4 機制保障措施
9 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9 1 研究局限
9 2 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A 攀枝花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調查報告
附錄B 綿陽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調查報告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