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週期-一部計算產業的進化史 林雪萍 978712149199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電子工業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44
商品編號: 978712149199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逆轉週期-一部計算產業的進化史
ISBN:9787121491993
出版社:電子工業
著編譯者:林雪萍
頁數:20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179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深度剖析計算機產業歷史與未來的力作。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將計算機產業的進化歷程與宏觀經濟週期緊密結合,揭示了計算機產業在週期中尋求突破、不斷進化的內在邏輯,為讀者提供了一幅清晰、全面的產業畫卷。無論你是科技從業者、投資者,還是對計算機產業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將是你理解產業變遷、把握未來趨勢的必備指南。

內容簡介
當人工智能的浪潮無處不在的時候,PC這個人們日常離不開的生產力工具也正在通過與其結合,經歷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本書以精密的複眼視角、繁多的歷史線索和深沉的文學筆法,剖析了PC行業過去四十年的發展歷程,還原了一個經歷持續大膨脹時代的IT精彩世界。這個受到算力驅動所產生的膨脹,至今仍然在加速向外擴散。然而,這本書並非只是講述個人算力的歷史,而是將PC的命運與企業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產品有週期,企業有週期,週期就是死亡與新生的宣言。而那些穿越週期、逆轉週期者的生存方略值得銘記。這正是本書努力試圖為讀者呈現的關鍵線索。

作者簡介
林雪萍,作為全球產業觀察者,致力於用全球視角看待中國產業的全域變化。對於多個國家的產業變遷與創新體系,有著深刻的研究。對中國產業的發展趨勢,有著長期跟隨流動的視角。每年實地調研數十家企業和工廠,與中國企業家有著深度的接觸。北京聯訊動力諮詢公司總經理,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天津大學兼職教授。著有《大出海》《供應鏈攻防戰》《質量簡史》《灰度創新:無邊界製造》《五菱之光:一部造車史》《工業軟件簡史》等圖書。榮獲2023年中信出版社”年度作者”;《供應鏈攻防戰》入選2024年”豆瓣年度商業 經管圖書”,並入選2024年”得到年度書單Top15”與首屆”得到讀書人選擇獎”;《灰度創新:無邊界製造》入選2021年江蘇省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向社會推薦的12本好書。曾作為中方成員之一參加中德建交45周年”中德‘10+10’高級別經濟學家圓桌會議”。

精彩書評
本書深入剖析了PC產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演變歷程與生存之道,生動展現了PC產業是如何在全球經濟格局中順應潮流並引領變革的。書中提供了一個獨特視角,使我們得以洞悉在快速變化的全球市場中,企業如何憑藉創新、適應能力和戰略佈局來維持其競爭力。對於渴望尋求洞見的企業決策者、學者和學生而言,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參考資料。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張雲泉
《逆轉週期:一部計算產業的進化史》是一部宏大而詳盡的計算機行業科普史詩,它不僅系統性地追溯了全球計算機行業自誕生以來的輝煌歷程,更巧妙地融入了林老師對行業發展規律的洞察、對企業如何穿越週期的敏銳思考,其論述深入淺出,剖析鞭辟入裡。相信無論是計算機愛好者、IT從業者,還是企業管理者,都能從書中有所收穫,有所啟迪。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 楊元慶
本書圍繞計算機四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匠心獨運地將IT企業的興衰更迭巧妙地鋪陳於一條清晰的時間脈絡之上。其新穎獨特的構思與細膩編織的敘事,仿佛打開了IT時代浩瀚的星雲圖景。在這場IT盛宴中,各路明星企業如流星般閃耀、隕落。唯有那些能夠敏銳洞察未來趨勢並果斷調整方向的優秀管理者,才能使企業穿越週期,成為業界常青樹。本書不僅是一部PC與IT的進化史詩,更是一部展現企業通過自我演化,從而跨越時代、引領潮流的商業戰略史。
——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院長 王建民
這本書在一條嚴謹的時間軸上,將計算機產業的變化徐徐展開。PC行業並非一帆風順,它經歷了多次興衰更迭,每過一段時間就被IT新興的力量所唱衰。但PC行業呈現了異常抗跌打的能力,每次危機都孕育著新的機遇。特別是近年來,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AI等新興技術的興起,計算力再次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PC行業也因此迎來了新的春天。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張維迎
我滿懷極大的興趣翻開了本書。唯有歷史方能深刻揭示PC的非凡意義,計算機從昔日遙不可及、龐大複雜的計算工具,進化為普及至個人的應用工具。可以說,沒有PC的興起,就沒有今日智能時代的蓬勃發展與AI技術的廣泛應用。此外,PC的演進還引領了工業數字化的浪潮,並以驚人的速度推動著傳統工業體系邁入”智改數轉”新紀元。通過本書,讀者不僅能洞悉PC所展現出的強大功能,更能深刻體會到它為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注入了何等巨大的動力,以及它是如何為人類打開一扇通往智能新紀元的大門的。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信息技術中心原首席顧問,中國船舶獨立董事 甯振波

目錄

1 只有一個宇宙中心/001
1 1 一種兼容的思想/ 002
1 2 商業的覺醒/ 006
1 3 軟件的自由之身/011
2 PC創世紀/ 015
2 1 繁榮的號角/ 016
2 2聽見海浪的人/ 022
2 3通信的分叉/ 026
2 4疲憊的反擊, 世界的增長/ 029
2 5找到賽道的入口/ 035
3 PC的浪頭/039
3 1 巨人的失意/ 040
3 2 遲到的聯想/ 044
3 3 最快的馬決定速度/ 047
3 4 渠道的變革/051
4 計算機的碰撞/057
4 1 到處都是微軟的敵人/058
4 2 兩條大河的分流/063
4 3 陷落的大象/067
5 計算競爭的分野/071
5 1 戴爾的戰法/072
5 2 微軟大嗓門與康柏併購翻車/075
5 3 惠普的不適與黑苺的探索/077
6 科技平民化蔓延/081
6 1 一戰成名/082
6 2 再無時差/086
6 3 來了一個同盟軍/089
7 互聯網的誘惑、跌落與逃離/093
7 1 聯想的快進快出/094
7 2 落山的太陽, 湮滅的朗訊/099
8 全球化洗牌/105
8 1 惠普吞鯨各有不如意/106
8 2 自由的筆記本時刻/108
8 3 渠道模式鬥法/111
8 4 集結號:不對稱的併購/114
9 爭奪疆土份額/119
9 1 智能手機與上網本的衝擊/120
9 2 主陣地轉向消費端/123
9 3 尋求多元化/126
9 4 文化衝突,成就國際化/129
10 舊形態之爭:後PC時代? /133
10 1 信封電腦的對決/134
10 2 iPad出現,PC已死? /137
10 3 YOGA:形態的意義/139
11 全球化與多元化的宿命/145
11 1 拼歐拼日搏第三/146
11 2 轉型的迷惘/152
11 3 私有化才能動起來/155
11 4 活成別人的樣子? /158
12 雲的衝擊/161
12 1 被隱藏的雲/162
12 2 戴爾收購EMC I 168
12 3 惠普的拆分/171
12 4 併購的傳奇/175
13 新技術駕到/179
13 1 人工智能的槍聲與芯片賽跑/180
13 2 戰略概念種子與瑜伽組織/185
14 耀眼的製造/189
14 1 大宗商品化的挑戰/190
14 2 全球PC製造變遷/194
14 3 尖峰製造:鏈主與城市/200
15 智能化/205
15 1 智能化的邊界/206
15 2 AI遇到PC I 209
15 3 服務器與網絡的交叉/212
16 永恆之火的個人計算/217
16 1 計算力的週期/218
16 2 駕馭算力/224
16 3 逆轉週期的常青樹/227
參考文獻/233

精彩書摘
20世紀80年代初,IBM的兼容機開啟了PC向大眾普及的時代。在四十多年的時間軌道上,PC從高科技小眾化的科學計算工具,逐漸變成個人最得力的生產力工具。
IT行業是工業史上變化速度極快的行業之一,它的快速迭代,是建立在芯片的摩爾定律之上的,每一年半就會形成新的算力週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經歷過如此巨變。而PC卻不斷改換形態,在這樣的驚濤駭浪中勇往直前。
IT行業經歷了大型機與小型機、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ICT融合和通用人工智能(AGI)等不斷湧現的超級週期,這些更迭的週期造成了很多產品的淘汰。每一個這樣的IT浪潮,看上去都有可能會對PC形成致命的打擊。
2000年的互聯網雖然搶走了PC的風頭,但實際上也加速了PC的普及。之後智能手機的出現,又分走了PC帶給人們的部分娛樂和生活功能,但PC卻越發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產力工具。新冠疫情期間,居家生活讓混合辦公模式大行其道,PC強化了視頻和音頻的功能,成為混合生產力的關鍵代表。而當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取得巨大突破的時候,這些大模型也開始進行蒸餾裁剪,促進AI PC的崛起,後者的硬件算力需求則被進一步拉升。可以說,在每一次浪潮中,人們都過於輕易地看衰PC,給它貼上”PC已死”的標簽。然而,這個不斷被貼上、但從來未實現的標簽,卻見證了一個產品最頑強的生命力。
PC行業是一個容易遭受誤解與批評的行業。這個行業的毛利率很低,通常在20%以下,乍看起來不像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而它的製造能力,也因為大量存在的”代工製造”模式,總被人們誤認為無足輕重。
這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往往夾雜著個人情緒,而掩蓋了商業本質的驅動力。PC產業經過全球化的洗禮,已經形成了固有的商業模式。雖然這個行業毛利率很低,但它的現金流非常好,這讓它有著很大的靈活性,能夠從容應對外部的挑戰。而其要依靠大規模製造能力的特性,其實是一種非常高的進入門檻。合肥的一家電腦工廠,在訂單高峰期每天要製造20萬台筆記本電腦。規模近3億顆的龐大物料體系,以一種精準的生產節 拍在運轉。每天定期穿梭的卡車,將不同數量的電路板、金屬件等物料卸在廠房的某一個角落。而這些物料則又馬不停蹄地趕去車間的某一個工位,在那裡與其他剛剛運送到的物料準時相遇。這中間大量的訂單變化,也決定了不同產品相遇的時間。
儘管在當下很多人的眼裡,PC早已失去了科技焦點的地位,不再像電動汽車、手機那樣動輒就能激發人們的情感,然而,這習以為常的產品,卻凝聚了強大的商業動力和尖峰製造技術。

前言/序言
急劇的收斂
全球化是PC產業的另一重要特徵,沒有其他任何一個舞臺能夠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全球化的張力。PC見證了全球化體系的誕生,而芯片一直處於這個體系的心臟位置。PC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推動芯片發展最重要的行業。芯片、軟件、電路板在各大洲之間進進出出,穿越不同地區,建立了全球化商業動脈。企業家之間的較量,也構成了經濟網絡的一部分。
然而,PC行業一直在以激烈對抗的方式決定行業玩家的去留。
在IT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一波又一波的計算力超級週期成為波浪形的毀滅力量。跌宕的行業變化,使得PC行業的玩家總是處於一種面臨被清洗的狀態,大量的PC公司轉瞬間升起又落下。
1985年的四通公司以電動打字機風靡一時,使中文詞語處理形式進入了電腦時代;美國NCR從取款機業務切入到電腦業務,最終還是回到銀行零售軟件業務;199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公司的時候,NCR正在由董事會四處尋找買家;IBM創立了兼容PC,卻保不住PC業務以及x86 服務器業務,因為它的高成本基因與低利潤的PC特性不適配;康柏從鼎盛的1998年到2001年被收購,不過4年;長壽的惠普一直在變換業務的形態,從最早的測量儀錶、小型機業務走向服務器、網絡設備業務,其PC與打印機業務還在不斷拆分;戴爾以引人矚目的定制化模式,高速領跑整個行業,期間進行了大量的併購,但創立者幾乎被趕出自己創立的公司,最終通過退市才保住了自己的企業,並且東山再起;英特爾看似一直是幸運的勝利者,但即使在它最風光的時候,也無法擺脫AMD公司的緊追不捨,而在AI時代來臨的關鍵時候,它只能活在從來不被其放在眼裡的英偉達的光環之下;即使是強大的微軟,當人們有了iOS與安卓操作系統,也不再需要微軟的第三套操作系統,微軟雖然在最後一刻搶到了雲計算的船票,但在此之前則已顯露出蹣跚老態。
這些眼花繚亂的商業主角的經歷,是在其他行業難以看到的宏大現場戲。幾百家PC公司,曾經都是來歷不凡、令人矚目的科技明星,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洗禮,只剩下最重要的三四家頭部企業。相比手機行業,PC行業的壟斷之勢更加明顯,甚至橫掃一切本土品牌。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存在許多本地化的手機品牌,但在PC行業,全球市場只有六七個主要品牌,前三名更是佔據了近60%的市場份額。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能找到這三種品牌的產品。PC的全球化填平了本地化的鴻溝。
這個市場,為何總是在尋找一切可能性去實現品牌出清的機會呢?我們希望從歷史中獲得答案,並找到思考未來的線索。中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光伏等領域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是中國國運的一部分。如何將這種中國製造、中國品牌的優勢保持下去?二十年以後,蔚來汽車、寧德時代、天合光能這些當下的佼佼者,是否依然會是全球化的主導性力量?
PC提供了這樣一個洞見未來的樣本。標準化是一種巨大的技術驅動力量,而尋求大規模經濟性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