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是·個存在,一個要求被讀懂的無聲的意圖。」 阿瑟·米勒創作出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戲劇,但他同時也是一位短篇小說大師。他創作的短篇最初發表在《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紳士》等知名刊物上,是他寫作生涯中引人入勝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書將原本散見於各刊物的文章集結成冊,賦予它們新的生命,把它們重新帶到讀者面前。在這裏,正如在他最好的劇作中一樣,米勒以一副悲天憫人的心腸、卓爾不群的心理現實主義筆法,揭示了那些普通人(也許還有動物)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其貌不揚的女孩愛上一個盲人,困在時間里的父親,有感情、個性甚至想法的河狸,業務能力超強卻獨愛摸魚的裝配工從百老匯的酒吧到布魯克林的造船廠,無論生意人、作家,還是普通工人,甚至流浪漢,他們都在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掙扎奮鬥。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我們通過常演劇目所認識到的米勒,更是一個擁有驚人深度的藝術家米勒。內容簡介
《阿瑟·米勒短篇集》由三部分組成,包括米勒1967出版的短篇集《我不再需要你》,1995年出版的中篇小說《平凡女孩的一生》及其生前發表的最後一批短篇小說的合集《存在》,共計16篇。其中《存在》所收錄6篇,最初分別刊載於《紐約客》《哈潑斯》《時尚先生》等雜誌,被公認為代表了米勒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短篇集自2009年由英國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首次集結出版以來,收穫多方讚譽,《洛杉磯時報書評》稱」毋庸置疑,這些短篇小說提醒我們,這位傑出的戲劇家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A。N。威爾遜則認為米勒的小說」大有契訶夫風範具有人文關懷、睿智風趣和思想深度,值得奉為至高典範「;《西雅圖時報》書評人理查德·華萊士更是表示,戲劇大師米勒在小說創作中儼然化身成了另一個米勒,他的「興趣不再局限於宏大主題和意識形態的衝突,而更多聚焦在記憶的微小瞬間和難以理解的事物之上「;類似評價,不一而足。作者簡介
阿瑟·米勒(1915-2005),美國當代偉大的劇作家之一,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 阿瑟·米勒出生於紐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父親工廠破產,家裡生計維艱,靠變賣母親的首飾維持。中學畢業后,米勒靠打工賺得學費,進入密歇根大學新聞系和英文系學習,開始試寫劇本,兩次獲得校內霍普伍德寫作競賽戲劇獎。1938年,他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后,他從事過多種工作,如當卡車司機、侍者、電台歌手,撰寫廣播劇等。1944年,《鴻運高照的人》問世,這是他第一部在百老匯上演的劇本。1947年,米勒的劇本《都是我的兒子》上演,連演328場,獲紐約劇評界獎,使他一舉成名。兩年後,《推銷員之死》在百老匯連續上演742場,一舉囊括了托尼獎、普利策獎和紐約劇評界獎,從而使米勒贏得國際聲譽。另外,他還創作了《薩勒姆的女巫》《橋頭眺望》《美國時鐘》等劇,均針砭時弊,對社會現實和戲劇技巧做了深刻的探索。 米勒有過三段婚姻。1956年和妻子瑪麗·斯萊特里離婚後,與好萊塢名演員瑪麗蓮·夢露結婚。1960年,他把一篇短篇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劇本《不合時宜的人》,由夢露和克拉克·蓋博主演;次年電影拍攝完成後,兩人的婚姻即宣告結束。 2005年2月10日晚,米勒因心臟衰竭去世。捷克前總統、劇作家哈維爾稱,米勒是「二十世紀偉大的劇作家,他的去世是世界文學的一大損失」。目錄
前言:關於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