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黔中道,唐「十五道」之一,橫跨涪陵江(今烏江)、沅江兩大流域,縱跨今湘、鄂、渝、黔、桂5省、市、自治區,在自然與人文方面形成了與周邊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區域特徵與特色。本書以其區域歷史、地理與文化作為切入點,從人口構成、自然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區域差異分析黔中道從江南西道獨立出來成為單獨一道的原因及區域特徵。同時,探討黔中作為地域名稱在歷史時期的演變,分析唐代黔中道的設置與管理及黔中道採訪使設治黔州的原因,呈現黔中道特殊政治治理下形成的「流宦文化」與作為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景觀文化。深化歷史地理學中「界域(過渡地帶)」理論,認為黔中道實際上構成了一種「界域(過渡地帶)」,既是連接西南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過渡地帶,也是我國自然地理形勢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認為唐朝黔中道治理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地方文化景觀,呈現出唐時期區域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景觀上的融合,提出景觀視域下歷史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可能性。作者簡介
周妮,女,苗族,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邊疆學、民族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暨優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2項。(執行)主編出版《圖溯上海·上海市測繪院藏近代上海地圖文化價值研究》,參与出版其他學術著作3部、整理點校古籍文獻著作5部,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歷史地理》《社會科學》《貴州民族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目錄
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