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至宋衛王趙昺崖山殉國、王朝落幕結束,以北宋、南宋的18位皇帝為主線,串聯起宋朝300多年風雲變幻、興衰榮辱,不僅展現了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輝煌成就,也深刻揭示了其軍事上的困境與衰亡的根源。
以《續資治通鑒》(清 畢沅撰)、《二十四史之宋史》(元 脫脫、阿魯圖主持修撰)等權威史料為基礎,但並未拘泥于傳統史書的敘述方式,而是通過對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結合豐富的想像與細膩的筆觸,進行了生動的演繹。
無論是雄才偉略的開國帝王,還是無奈悲歌的末代君王,無論是熱血報國的忠臣良將,還是權謀算計的奸佞小人,都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嚴謹的歷史考據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巧妙結合,既還原了歷史的厚重與深刻,又讓閱讀充滿趣味與張力。
翻開本書,您將看到一幅既富有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宋朝歷史畫卷,走進那個風雅與熱血並存的時代,領悟其興盛與沒落帶來的智慧與啟示。
作者簡介
海納百川
歷史作家。畢業于山東大學,現為自媒體從業者、編劇,曾出版圖書《漢武風雲:盛世的開創》。
自幼酷愛歷史,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堅信其中蘊含的智慧能為現代生活提供啟迪與力量;同時,受理工科實用主義思維影響,認為歷史不僅應被銘記,更應與現實結合,煥發當代價值。由此激發了創作熱情,投身於歷史作品的創作。
筆名源自民族英雄林則徐的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願以博大的胸懷看待世間黑白,以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得失。
目錄
壹 宋太祖趙匡胤:”被迫”披上黃袍的皇帝
迷茫的青春
一戰成名
籠絡文武
天賜良機
陳橋兵變
龍椅有刺
二李之亂
杯酒釋兵權
南征北戰
北伐失敗
仇恨之橋
消滅南唐
皇位之爭
燭影斧聲
貳 宋太宗趙光義(趙炅):不擇手段的”賢君”
陰險毒辣的二弟
平定南方
首次北伐
二次北伐
逼死德昭
陷害廷美
安排後事
三 宋真宗趙恒:粉飾太平的守成之主
呂端不糊塗
新皇帝,新氣象
都城保衛戰
澶淵之盟
東封西祀
傳奇皇后劉娥
天禧黨爭
半個女皇
肆 宋仁宗趙禎:虎頭蛇尾的改革家
清算劉娥勢力
桀驁不馴的郭皇后
宋夏戰爭
慶曆新政
混亂的晚年
伍 宋英宗趙曙:活在皇太后陰影裡的王者
養子登基
第二位垂簾聽政的宋朝太后
濮議之爭
飲恨早逝
陸 宋神宗趙頊:在改革中左右搖擺的糾結者
政治天才王安石
黨爭對手司馬光
熙寧變法
守舊派的復仇
充滿挫敗感的晚年
柒 宋哲宗趙煦:短壽的理想主義者
奶奶與孫子同朝執政
守舊派的清算
祖孫關係惡化
撥亂反正
避免垂簾聽政
捌 宋徽宗趙佶:不該成為皇帝的藝術青年
特殊的繼承人
六賊輔政
修仙、好色兩不誤
引狼入室
被逼退位
九年階下囚
玖 宋欽宗趙桓:反復無常的偽君子
匆忙登基
靖康之恥
北宋覆滅
拾 宋高宗趙構:殘害忠良的敗家皇帝
特殊的登基
南逃杭州
尷尬的政變
岳飛崛起
海上避難
賣國賊的不歸路
賣國稱臣
殘害忠良
僥倖小勝
主動禪位
拾壹 宋孝宗趙昚:南宋第一明君
一位特殊的儲君
孝道要盡夠
夭折於內訌的北伐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淒慘的晚年
拾貳 宋光宗趙惇:被老婆逼瘋的皇帝
白鬍子的皇太子
可怕的悍妻
“被”當太上皇
拾三 宋甯宗趙擴:活在外戚集團陰影下的帝王
誅殺功臣
慶元黨禁
開禧北伐
遺願被改
拾肆 宋理宗趙昀:引狼入室的掘墓人
奪回實權
養虎為患
宋蒙開戰
宋朝的掘墓人
拾伍 宋度宗趙禥:荒淫無度的智障者
自幼智力低下
賈似道專權
英年早逝
拾陸 宋恭帝趙 :從皇帝到高僧
剷除賈似道
常州大屠殺
遁入佛門
拾柒 宋端宗趙昰:被嚇死的十歲兒童
臨時即位
內陸淪陷
海上夭折
拾捌 末代皇帝趙昺:被劫持的殉國者
崖山海戰
被迫殉國
尾記
媒體評論
◎名人推薦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著名歷史學家 陳寅恪
在線試讀
◎書摘:以下書摘作者均為:海納百川 著
貳 宋太宗趙光義(趙炅):不擇手段的”賢君”
陰險毒辣的二弟
趙光義前面說過,本名趙匡義,趙匡胤當皇帝後,他為避諱而改名為趙光義。他即位後第二年,又改名為趙炅。
趙弘殷一共生了五個兒子:趙匡濟、趙匡胤、趙匡義、趙廷美和趙光贊。趙匡濟是大哥,可惜早亡,沒有看到二弟趙匡胤建立宋朝。老五趙光贊更慘,年幼夭折。所以真正走向歷史舞臺的只有趙匡胤、趙匡義和趙廷美三兄弟。
趙匡胤比趙匡義大十二歲,趙匡義比趙廷美大八歲。
趙匡義與趙匡胤的人生經歷不同,在趙匡胤和父親趙弘殷南征北戰時,趙匡義在後周朝廷擔任供奉官,負責宮內的日常行政工作。他的工作環境沒那麼危險,有大量的空閑時間,這讓他對讀書燃起了興趣。趙弘殷打仗時,每攻佔一個地方,都搜尋古書送給趙匡義,所以趙匡義年紀輕輕便博覽群書,是知識分子型人才,而不是趙匡胤那種武將。
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裡,曾經記錄趙匡義單方面自述他年輕時也曾經參與過戰爭,還是個神箭手。通常來講,史家對趙匡義的這些話並不認同,普遍認為他在自吹自擂。
趙匡義真正登上政治舞臺是在陳橋兵變時。
趙匡胤想篡權,不能直接跟下面的將領說:”列位,我想篡權當皇帝,反了周王朝。你們支持我,給我披上黃袍,等我當了皇帝,肯定厚待各位!”這樣做吃相太難看。趙匡胤需要扮演一個心不甘、情不願的被逼的角色—不是我想當皇帝,是你們脅迫我當皇帝。
所以,煽動、攛掇的事情便交給趙匡義去做,趙匡胤假裝蒙在鼓裡。到了陳橋兵變那天,趙匡義、趙普領著諸位主將,圍住趙匡胤的住處,不容分說,直接把黃袍披在他的身上。這時候,趙匡胤還要表現出意外、委屈的樣子。
趙匡胤演的是面子,趙匡義演的是裡子。
宋朝建立後不久,發生了前面講到的”金匱之盟”:杜太后逼著趙匡胤立下誓言,他死之後由趙匡義即位。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杜太后對二兒子很偏心。事實上,杜太后確實格外偏愛趙匡義,一個表現就是,趙匡義每次出門,杜太后都要趙普跟著他,還規定好回來的時間,到了那個時間點,必須回來報到。
用現在的話講,趙匡義是個”媽寶男”,大事由哥哥扛著,小事有母親護著,自己只需要靜靜地等著繼承皇位就可以了。
當然,杜太后讓趙匡義多與趙普接觸,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有意讓他與趙普建立更為親近的關係。
因為誰都知道,趙普是趙匡胤的絕對心腹,能力出眾,趙匡胤能有趙普輔佐,是天賜的幸運。趙匡義將來要想坐穩江山,也需要趙普的支持,至少不能讓趙普站在他的對立面。
杜太后可謂用心極深。
“金匱之盟”後沒多久,趙匡義被晉升為開封府尹,順便改名為趙光義。
開封府尹是都城的一把手,整個京城的大管家。都城地位特殊,是皇宮所在地,整個國家的權力中樞就在開封府。別看天子是最高統治者,天子畢竟在都城辦公,誰控制了都城,誰就間接控制著天子的安全和朝廷運轉。
趙光義坐上開封府尹的位置後,政治野心開始暴露,把與趙匡胤的手足情放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便是—權力。他利用開封府尹的官職,緊鑼密鼓結交、拉攏、收買各個衙門口的勢力,他門下的幕僚數量也與日俱增。
此時趙光義的實力有多強大呢?舉例說明。有一次,負責糧食儲備工作的楚昭輔沒能按時按量完成工作,趙匡胤發了脾氣,想要嚴懲他。楚昭輔很害怕,便跑到趙光義那裡,希望他可以幫幫自己。
趙光義找來手下的幕僚陳從信商量。陳從信發動趙光義門下所有的人脈關係,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趙匡胤那裡交了差。從此之後,楚昭輔對趙光義服服帖帖,唯其馬首是瞻。
注意,趙匡胤的朝廷解決不了的糧食問題,趙光義這個開封府尹卻能解決。站在趙匡胤的角度來看,這是否有點兒可怕?
趙光義私下裡默默做大,有架空朝廷之勢,趙匡胤、趙普都不是傻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中。趙匡胤意識到,有必要側面敲打一下趙光義:你要適當收斂一下,別以為我不知道你的野心和私下裡的諸多小動作。
怎麼敲打趙光義呢?需要一個合適的發力點。
一天,有個青州人來到京城開封,身邊帶著一位十幾歲的漂亮女子。趙光義瞬間心動,提出把這個女孩子買下來當寵倖的丫頭,可是那個青州人死活不答應。
趙光義手下有個叫安習的幕僚,見主子不開心,主動提出願為主子辦成此事。安習最終用了多少錢、耍了什麼卑劣的手段,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那位美女當天就被送進了趙光義的臥室
說白了,光明正大的買賣民女行不通的時候,趙光義就讓手下搞些見不得人的髒手段,強買民女。
趙匡胤一直派人盯著趙光義王府門口的進進出出,這件事很快便被彙報上來。趙匡胤當即下令追捕安習。
趙匡胤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做事留有餘地,他並沒有提趙光義的罪行,只是對著安習發力。
趙光義該如何接招?
通常來說,趙光義如果給趙匡胤面子的話,會先于趙匡胤抓住安習,將其五花大綁送交朝廷審判。這是一種讓步,也是調和兄弟倆矛盾的做法。然而,趙光義選擇將安習隱藏起來,隱藏的地點不是別處,正是他的晉王府。
這擺明瞭是不服,決不低頭。
趙匡胤知道後,依然給趙光義面子,沒有派人強闖晉王府抓人,但是長年派人不停追捕安習,以警告趙光義:在這件事上我給面子,但不代表可以輕易翻篇!
值得一提的是,趙匡胤駕崩之前,搜捕安習的工作一直沒叫停,而趙光義登基之後,安習被免罪,光明正大地從晉王府走了出來。
“安習買女”事件是趙家兩兄弟權力鬥爭的直接反映。
比較一下趙匡胤、趙光義兩人的性格,趙匡胤更大度、陽光,趙光義則更加陰狠。以”杯酒釋兵權”為例,這是歷史上極少有的開朝太祖以和平方式解決開國功勳權力過大問題的做法,乃是一段佳話。趙匡胤對待自己人,首選和平解決問題。反觀趙光義,為達目的,在暗處操作且從不拒絕殺人。
有一件事能充分體現趙光義的性格。
趙光義登基後不久,在開封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有一個乞丐,敲開一個大戶人家的門行乞,可是這家人比較摳門,不想給乞丐太多東西,想把他轟走。
乞丐被激怒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站在大戶人家門口破口大駡,引來無數群眾圍觀。大戶人家哪受過這種侮辱,主人顧不得太多,眾目睽睽之下,竟然在自家大門口與乞丐對罵,好不熱鬧。
雙方罵戰正酣,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個蒙面神秘人,逕自走上前去,掏出匕首,對著乞丐的胸口紮了下去,而後一個跨步混入人群,不見蹤影。
只見那乞丐胸口噴血,大戶人家的主人滿臉鮮血,嚇得大喊起來,圍觀群眾嚇得如鳥獸散。
當天下午,趙光義下令嚴查兇手。
那個神秘兇手早就不知道去哪裡了,地方官十分為難。為了早日結案以保住自己的烏紗帽,地方官竟然把那個大戶人家的主人抓了起來,屈打成招,逼他寫下供書,”承認”是自己殺死了乞丐。
此案就這樣快速”告破”。
地方官拿著所有資料,前來向趙光義彙報並領功。
趙光義認真讀完那份所謂的認罪書,不動聲色地問地方官:”你認真查了?不會弄錯兇手?”
地方官信誓旦旦道:”絕無出錯的可能。兇手正是大戶人家的主人,因為被乞丐辱駡,惱羞成怒,用自己家的匕首將乞丐紮死。”
趙光義聽後大聲笑了起來,說:”把兇器拿過來,讓我看看。”
地方官呈上那支紮死乞丐的血跡斑斑的匕首。
趙光義說:”朕給你看個東西。”
他對身邊的小宦官使了個眼色,那小宦官立馬拿來一隻刀鞘。
在地方官的注視下,趙光義把匕首慢慢插入刀鞘,刀把的造型、花紋與刀鞘完全一致,它倆竟然是一套的!
地方官心想:”這匕首的主人竟然是你!那麼,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