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什麼是關鍵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關鍵詞是語言存在的核心詞,它們雖然數量有限,但創生於文化的起源時期,隨著時間不斷擴展演變,從核心詞中派生、演化出大量詞語,核心詞也依舊活躍在現今語境之中 具有深厚的內涵與強大的生命力。以關鍵詞作為切入點和線索進行文學研究,除了能對研究對象有進一步深入探索外,也可由極具生命力的關鍵詞入手,探尋關鍵詞背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民族特色。然而,以某一關鍵詞總結《文心雕龍》的批評方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為什麼選擇此字而非他字?這一字與《文心雕龍》的批評方法有什麼聯繫?因此,在總括《文心雕龍》批評方法之前,實有必要對「通」這一關鍵詞進行字義梳理和內涵闡釋,並對其與《文心雕龍》批評方法之間的關係進行闡釋,這是本書第一章著力解決的問題。本書第二章至第五章論述《文心雕龍》批評方法,第二章以「通其不通」為脈絡,主要探討劉勰行文之志、問題意識與對批評方法形成的影響。第三章以「古今貫通」為主題,探討《文心雕龍》溯源法的內涵、理論來源、形態與特徵。第四章以「圓照博通」為主題,探討《文心雕龍》博觀法的內涵及其在文學創作與鑒賞之中的具體應用與特徵。第五章以「執正兼通」作為關鍵詞,主要探討《文心雕龍》折衷法的內涵及其「執正以馭奇」和「兼解以俱通」兩大特徵。作者簡介
朱曉驄,女,1990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文藝學博士,現為江蘇開放大學藝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傳統文化與古代文論批評。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參編學術專著《中國文論話語導引》(副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和《當代文藝名家示範效應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參譯學術專著《調整與適應——世紀之交的波蘭》(光明日報出版社2022年版)。目錄
第一章 以「通」作為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