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長瑜先生依然默默地為京劇事業的傳承出力,為京劇的未來謀求發展。她著眼大局,服從組織;她腳踏實地幫忙不添亂,一心埋頭做實事,可謂初心不改,奉獻不已,堅守著中華文化立場,用實際行動為青年人做榜樣,樹標杆。 「嗟君如美玉,外徹中乃厚。」長瑜先生如玉般溫潤而豐盈,行動力強勁而內心充實,她以精湛的藝術功力演盡世間美好女子,創造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她用真摯的人格魅力,成為劇院後生晚輩的良師益友。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家京劇院藝術家系列叢書》之一,是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分冊。《國家京劇院藝術家系列叢書》以「描繪國京譜系,書寫名家列傳,鑄就國粹精神,打造文化名片」為宗旨,以對歷史文獻進行再創作的理念,通過圖文並茂的評傳形式,呈現出國家京劇院歷代京劇藝術家的舞颱風光、生平事迹、藝術譜系和人格魅力。劉長瑜,原名周長瑜,1942年1月14日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無錫。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京劇院旦角演員,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得到京劇大師荀慧生先生的親授,攻青衣、花旦、刀馬旦,尤其擅長花旦。曾任中國京劇院常務副院長。1997年,榮獲中國文聯「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稱號。作者簡介
彭維女,漢族,中共黨員,中國古代文學碩士,戲劇戲曲學博士。現任國家京劇院創作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劇目生產策劃,致力於戲曲理論研究。曾參与50餘個重點新創、復排劇目及重大藝術生產項目的策劃、論證、立項、申報,並參与部分劇目的製作實施,擔任製作人。戲曲理論研究方向為戲劇戲曲史,完成學術論著《國家京劇院劇目研究》及傳記著作《濟世秋聲》。發表藝術評論文章50餘篇,分別刊發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藝術評論》《中國京劇》《中國戲劇》《劇本》等文集報刊。負責「國家京劇院口述史」項目,組織完成《難忘的記憶——國家京劇院藝術家口述史》等相關書籍出版。目錄
第一章 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