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 (全2冊) 王立群 978752073981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93
商品編號: 978752073981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宋太祖趙匡胤 (全2冊)
ISBN:9787520739818
出版社:東方
著編譯者:王立群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1448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輩子都致力於統一天下的皇帝。
從登上帝位之日起,就註定了他的命運——結束自唐代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他制定先南後北戰略,步步為營,基本奠定北宋版圖。他的功績堪比漢高祖、唐太宗。
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極具改革精神的皇帝。
以五代亂世為鏡鑒,趙匡胤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通過制度創新,集行政權、軍權、財權、司法權於中央,從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為宋朝的穩定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引導王朝走向理性的皇帝。
拒絕前代兵變惡習,嚴禁士兵搶掠,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贏得民心;登基後優容善待前朝宗室大臣,保持政權穩定;用誓碑約束後代帝王不濫殺士大夫,樹立仁政典範;號召武臣讀書,認識到”宰相須用讀書人”,推動王朝治理理性化。
看懂宋朝歷史,從宋太祖和宋太宗開始。
太祖開國,太宗立規,共創祖宗之法,成為其後宋朝君臣的根本遵循。宋朝何以為宋朝,文化高度繁榮卻又”積貧積弱”,這種悖論也只有從最初的源頭深入探索,才能看得更為真切。

內容簡介
《宋太祖趙匡胤》是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讀史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凝聚六十年文史研究的感悟與洞見,還原一位傳奇帝王的真實面貌。
從洛陽夾馬營的”香孩兒”,到四處碰壁的”流浪漢”,再到郭威、柴榮父子帳下的”關鍵先生”,最終以和平方式奪取政權,建立宋朝,終結亂世,王立群講透了宋太祖趙匡胤波瀾壯闊的一生,描繪出大宋開國的壯麗畫卷。
本書依託《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資治通鑒》等基礎史料,參詳史學界現有研究成果,以事件與人物為中心,通過巧妙構思和編排,用富有文采且幽默睿智的語言,對宋太祖及其時代進行了符合歷史邏輯的精彩解讀。通過這部書,讀者可以對宋朝初年歷史形成整體性認識,並對影響宋朝發展的諸多事件和制度創設獲得透徹的感悟。
王立群教授認為,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兩個世紀的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結束了五代時期的野蠻政治,開創了一個理性與文明的新時代,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作者簡介
王立群
著名文化學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河南省省管專家,河南省文史館館員。主攻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
曾任中國文選學研究會副會長,現任該會學術顧問,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
2006—2016年,任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王立群讀史記”系列為其代表節 目。
著有《千古一帝秦始皇》《西楚霸王項羽》《布衣天子:漢高祖劉邦》《無冕女皇呂後》《文景之治》《漢武大帝》等。
“王立群讀史記”圖書品牌暢銷17年,銷量超300萬冊。少兒版《讀史記,成大器》銷量突破60萬冊。

目錄

上冊
一 陳橋兵變
二 皇業肇基
三 關鍵先生
四 蹊蹺的木牌
五 世宗托孤
六 疑竇叢生
七 百煉成”真”
八 開國大事
九 玩火自焚
十 請君入彀
十一 杯酒釋兵權
十二 煞費苦心
十三 集權集權
十四 雪夜定策
十五 一箭雙雕
十六 錦城煙雨
十七 兵發兩川
十八 平定蜀亂
十九 孟昶之死
二十 平蜀總結
下冊
二十一 百官讀書
二十二 可乘之機
二十三 揮師河東
二十四 巫宦之國
二十五 勢如破竹
二十六 風花雪月
二十七 進退失據
二十八 萬事俱備
二十九 六路並進
三十 李煜進京
三十一 遷都之爭
二十二 斧聲燭影
二十三 非常事件
三十四 匪夷所思
三十五 太祖誓約
三十六 反貪倡廉
三十七 為國守財
三十八 雙面膠皇帝
三十九 千里送京娘
四十 任人評說

媒體評論
歲月留給王老師的不單單是學問,有學問的老師很多,而王老師還有精神和情懷,這正是王老師獨到的地方。
——《百家講壇》製片人聶叢叢
以平民化的立場書寫歷史,以文學化的手法豐富歷史,以平民為歷史的主體,以圖像化的方式傳播歷史,考慮大眾的興趣、大眾的知識結構、大眾的欣賞方式,將歷史文學化、圖像化、平民化。
——《中華讀書報》
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偽,指揮付託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捍夷狄,內以平中國。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為天下先。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
——王安石
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
——嚴複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有三大重要貢獻。一是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兩個世紀的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局面;二是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三是結束了五代時期的野蠻政治,開創了一個理性與文明的新時代。這三大貢獻,無論哪一點,都值得大書特書,何況宋太祖還是一個具有完美人格魅力的帝王,他親自締造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
——王立群

在線試讀
太祖倡導武臣讀書以及有感而發的”宰相須用讀書人”的說法,被後世文人津津樂道,後人更是將之概括為”重文輕武”,認為宋太祖開國之初就確立了重文輕武的國策。
這種認識顯然是不準確的。
首先,太祖在發出”宰相須用讀書人”的感歎後,並沒有立刻起用讀書人做宰相。
太祖心目當中的讀書人,是指像竇儀、陶穀那樣的飽學之士。但建國之初,國家更需要有經驗、有能力處理繁雜行政事務的人才,比如趙普這樣的文吏。
其次,太祖提倡武臣讀書,並不意味著重文輕武。太祖取得帝位後,要平定地方的叛亂,要開拓國境,要實現統一,都離不開武人。因此,太祖不會輕視武人,相反,他會更加重視武人。而且,他清楚武人的能量,所以,太祖會對武人加以提防,並著力實現有效駕馭,而絕不會輕視武人。
再次,太祖倡導讀書的目的在於倡導百官成為文武兼長的新型人才。
在宋太祖的心目中,理想的人才似乎是武將懂文治,而文臣通武幹。武將要讀書,是太祖一直提倡的,而文臣懂武幹的提倡,可以從一則筆記中看出。
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王嗣宗,是太祖朝的進士。當殿試的時候,他與另外一人趙昌言(《玉照新志》中說是陳識)不相上下,兩人在大殿之上都想爭頭名狀元。太祖出了個主意,讓他倆當場”手搏”,比試一下功夫。趙昌言禿髮,王嗣宗就擊打他的帽子,結果帽子落地,王嗣宗立刻上前跪倒謝恩,說:我贏了。太祖大笑,於是就把狀元給了王嗣宗,趙昌言屈居第二。
據《宋史 王嗣宗傳》載,這件事情發生在開寶八年(975),王嗣宗在太祖的鼓動之下,依靠摔跤,獲得了狀元,這件事情被後人作為笑話來傳播。其實,在這看似笑料的背後,也隱約透露出太祖對文臣通達武事的提倡。
如果認為筆記中記載的這件事情只是太祖不拘一格的表現的話,下面這則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太祖對文人懂武的重視。
有一次,太祖問趙普:文臣中誰有武幹?趙普回答辛仲甫有這個才能。太祖立刻召來考察,令其射箭,破的而中;令其披甲揮戈,若披單衣。太祖非常高興,大加讚賞,認為他是分治大藩的理想人選。於是,在開寶元年(968),任命他權知彭州,當時趙匡胤說:蜀地剛剛平定,輕浮奢侈的風俗沒有革除,你有文武才略,因此才任用你去。從這件事上,更能清楚地看出,太祖對文人懂武幹的提倡。
總之,太祖既重武又重文;提倡武臣讀書,也提倡文臣讀書。重視武人,是因為他們在建立新朝、平定戰亂、開疆拓土中的重要作用,提倡他們讀書,是為了抑制他們在戰爭中形成的過度膨脹的勢力,確立君君臣臣的尊卑秩序。提倡文人讀書,是讓他們成為博聞多識的飽學之士,是為了大宋的長治久安著想。文臣略懂武,武臣略知文,文武並重,文武兼長,這其實是太祖心中理想的人才狀態。當後來的繼任者過分強調文而有意忽略武的時候,宋代崇文抑武的國策就形成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