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混沌無光」到「萬家燈火」,千萬年來的文明史也是人類創造「光」的歷史。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我們對古人田園生活的一種想象。眾所周知,在電氣時代來臨之前,古人想要在夜晚獲得穩定的光源是一件艱難且昂貴的事情。然而,人類永遠不會停止嘗試,從高懸夜空的星河與明月,到遠古山洞中點燃的篝火,再到古代文明城市中長明的各種油燈、火炬,始終在長夜中發出光亮,使得古人如今人一樣擁有獨特的夜間生活。 那麼,遠古文明的夜晚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不同於以往關注于古人日間生活的研究著作,本書專註于古文明的夜間世界。入夜的黑暗是印刻在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源泉,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黑夜總是代表陰鬱、邪惡、混亂與死亡,唯有神聖的光明能夠將其驅散。因此,夜間是一個天然的臨界場域,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與迷思,也更適宜舉行一些有關信仰的儀式。 這本實驗性論文集以新穎的夜間角度審視了古代文明,呈現古代夜間活動所創造的輝煌景觀,打破讀者原有的古文明印象,重新塑造出更具活力、更具衝擊性的真實感受。內容簡介
本書由多位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等領域的15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是「夜晚考古學」專題的第三本文集,主要探討埃及、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北美洲及南美洲等不同地區的古代文化,均圍繞著一個獨特且浪漫的主題——千百年前,古人如何照亮並體驗夜晚? 以往的考古研究與歷史科普往往只講述白天的歷史,甚少涉及古人與黑夜的互動。入夜的黑暗是印刻在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源泉,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黑夜總是代表陰鬱、邪惡、混亂與死亡,唯有神聖的光明能夠將其驅散。因此,夜間是一個天然的臨界場域,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遐想與迷思,也更適宜舉行一些有關信仰的儀式。 本書以9種古代文明為研究案例,通過對大量古代遺迹、文物、壁畫、文獻及口述史的研究分析,還原出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瑪雅文明以及其他美洲古代文明的獨特夜晚。古埃及人的除夕獻燈儀式,是對神明與親人的敬奉與紀念;薩莫色雷斯島上,古希臘人走入黑暗中的神廟,完成神秘的入會儀式;美索不達米亞的平原上顯露點點烽火;古瑪雅的君主選在月色黯淡的朔日登上寶座;阿茲特克人有制定太陽曆的傳統,相信唯有獻祭人的活心方能點燃新火,從而結束黑夜,召喚出新生的太陽黑夜不止與古人的生活直接相關,更在無形中塑造了古人的神話、信仰與文化認知。作者簡介
南希·貢琳,中美洲考古學家,專門研究瑪雅古典時期平民的日常生活和夜間生活。她是華盛頓州貝爾維尤學院的資深副教授,曾在2012年獲得卓越邊緣獎(Margin of Excellence Award),以表彰她在學院的傑出教學和服務工作。她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人類學博士學位,是16354號註冊職業考古學家,以及哈佛大學敦巴頓橡樹園前研究員。目錄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