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與新質-巴蜀文化在中華文明轉型中的作用研究 劉平中 978751948142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光明日報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04
商品編號: 978751948142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思與新質-巴蜀文化在中華文明轉型中的作用研究
ISBN:9787519481421
出版社:光明日報
著編譯者:劉平中
頁數:24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1445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章在梳理巴蜀文化的歷史譜系構成、主要內涵的基礎上,從主、客體的角度分析總結了巴蜀文化的八大特徵,以回答巴蜀文化是什麼的問題,在中華文明「三大轉型」的歷史坐標中稱量、評估巴蜀文化的獨特作用、地位與貢獻,進而彰顯巴蜀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體歷史進程中到底怎麼樣的問題。立足現實,展望未來,緊扣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巴蜀歷史文化資源「活態」保護傳承、巴蜀文旅融合發展的向度與維度等重點、熱點問題,探討新時代巴蜀文化高質量發展怎麼辦的時代命題,以期為巴蜀文化「再出發」提供必要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

作者簡介

劉平中(1971-),四川榮縣人。1991年畢業於四川省榮縣師範學校,長期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2004年考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師從舒大剛教授攻讀儒學文獻方向碩士學位;2007年再考入舒師門下,攻讀歷史文獻學方向博士學位,2010年獲得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同年,通過招考進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2011年進入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工作站,師從項楚教授、譚繼和研究員從事巴蜀文化研究,2015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並出站。 現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文化哲學方向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儒學和巴蜀文化學方面的研究,分別在《社會科學研究》《歷史教學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文化自覺與自強:李調元與清代蜀學復興研究》《孟子恆解校箋》(古籍整理)等專著3部。主編《榮縣通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歷代『非孟』類文獻整理與詮釋研究」1項,主持完成「劉沅經學思想詮釋研究」等省部級規劃項目3項,主持「天府文脈,好風相頌」等省、市級文態概念規劃項目8項。兼職成都民俗學會副會長、四川省郭沫若研究會副秘書長。

目錄

第一章 巴蜀文化的始源、根脈與特質
第一節 巴蜀文化的獨立始源
第二節 巴蜀文化的譜系與內涵
第三節 巴蜀文化的根脈特質
第二章 秦漢大一統進程中的巴蜀文化
第一節 秦漢大一統的「後方基地」
第二節 水潤天府利千秋
第三節 天府成都「列備五都」
第四節 文翁化蜀「學比齊魯」
第五節 武帝開通西南夷
第六節 諸葛亮治蜀化民
第三章 唐宋鼎盛時期的巴蜀文化
第一節 「大在文史」自風流
第二節 喧然名都會
第三節 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
第四節 天文歷算與科學技術
第五節 川茶蜀酒與川味
第六節 道教、禪宗與蜀中學術
第四章 近代化轉型中的巴蜀文化
第一節 傳統思想學術的「又一重鎮」
第二節 奇瑰磊落,勇為人先
第三節 「國難為先」的抗日民族精神
第五章 巴蜀文化「活在當下」的時代思考
第一節 文化與科技融合推動巴蜀文化創新發展
第二節 巴蜀歷史文化資源的「活態」保護與創新性利用
第三節 巴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方略
後記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