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科普是小兒科,只有科學邊緣人才會從事?錯!科學家也可以是科普的主力。探索科學與公眾交流的另一種模式。 重現英國早期科普的黃金時代,看科學家群體如何躬身下場,與公眾雙向奔赴,凝聚社會的科學共識。內容簡介
人們往往以為,自1900年初科研成為一門專門的職業,科學家就集體退出了公眾輿論場,將科普領域留給科普作家施展。本書則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指出在英國,曾有一個科學家並不高冷、親身下場宣傳的早期科普黃金時代。 作者廣泛調查了190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圖書、雜誌和報紙,發現科學家在專業和大眾類讀物上均極為活躍。這源於當時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科普市場,其受眾是一個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求知慾旺盛的階層。科學家們從事科普工作有利可圖,且在科學界也不會受到同行的排斥。但自20世紀50年代起,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這種科學家與公眾的「雙向奔赴」日漸消失,專業科學作家成為科學傳播的主體。 英國科普的發展歷史,揭示了科學傳播的另一種模式,它有助於促成科學與公眾的更緊密互動。作者簡介
王大鵬,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第九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佳作獎得主,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家與媒體關係、科學傳播、國外科學傳播理論與實踐、新媒體科學傳播、科幻等;承擔各類科研項目數十項;在《中國科學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等主流媒體發表評論文章百余篇;在各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翻譯出版科普研究理論專著多部。目錄
第1章 引言:科學家、專家和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