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分析了廣東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已有成就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廣東作為經濟強省和生態大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廣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就,包括制度體系的系統性構建、責任落實的全面加強以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的創新突破。書中詳細梳理了廣東在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綠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展現了廣東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先行示範作用。
作者簡介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編;藍強 主編
藍強,法學博士,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文明研究。
目錄
引言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
精神解讀:築牢建設美麗中國的制度基礎
廣東探索:制度先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他山之石:福建省三明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四、貫徹落實: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的廣東謀劃
第二章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一、精神解讀:從”管理”的一元主體到”治理”的多元主體
二、廣東探索:打好生態環境治理的”組合拳”
三、他山之石:浙江玉環島生態修復的和美答卷
四、貫徹落實:續寫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廣東篇章
第三章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一、精神解讀:健全體制機制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二、廣東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深度融合
三、他山之石:蘇州工業園的綠色”碳”索
四、貫徹落實:繪就綠色低碳發展的廣東新畫卷
主要參考文獻
後 記
在線試讀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必須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作為”七個聚焦”之一,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點任務。
圍繞破解”度量難”的問題,要深化生態產品理論內涵研究,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不同路徑,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範,形成生態產品價值衡量標準,為生態產品經營開發、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政府考核等提供依據。
圍繞破解”抵押難”問題,要加強綠色金融政策支持和制度創新,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鼓勵融資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生態產品經營開發主體提供融資擔保,探索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路徑和模式等。
圍繞破解”交易難”問題,要構建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推進生態產品供需對接,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在市場交易中顯化和實現綠水青山價值。
在生產領域,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閉環。推動工業綠色轉型,深化”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模式,出臺更具針對性的政策,鼓勵企業在產品設計階段納入生命週期管理理念,確保產品在使用結束後能夠高效回收與再製造。建立重點行業資源循環利用清單,明確廢棄再利用技術和指標。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通過集中處理和分級回收,讓工業廢棄物實現”廢物”到”資源”的轉變。推廣”產業共生”模式,讓一個企業的副產品成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形成閉環生態圈。試點建設”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打造產業鏈之間的資源流動樞紐,為全省提供標杆樣本。探索”綠色建築 資源循環”模式,推廣低碳建材、再生骨料等環保材料的使用,同時建立建築垃圾集中處理中心,對鋼筋、混凝土等材料進行分揀和再加工。
推動柔性負荷管理,增強用電側調節 能力。充分挖掘柔性負荷的潛力,通過智能化技術和市場化手段實現負荷調節 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推廣峰穀電價差的動態調整機制,引導居民和企業主動錯峰用電。例如,在電力高峰時段,居民可以通過智能家居系統自動降低非必要電器的運行功率,而在低谷時段充分利用電力資源充電或運行大功率設備,形成用電負荷的動態平衡。其次,將工業園區作為需求響應試點,通過簽訂靈活用電協議,引導企業在電力緊張時段調整生產排班,從而為電網減輕壓力。比如,高耗能企業可以在夜間電價較低時進行集中生產,既降低了成本,也優化了電網的負荷分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