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積畢生的思考在晚年由博返約對東西方文化形態與學術根脈作出的綜合、系統論述。作者以比較哲學的方法,梳理了東西方文化各自的內在根脈和核心思想,在嚴謹的學理分析的基礎上對造成中西差異的歷史根源和文化特徵作出了一系列判斷和結論。本書對東西方文化學術根核的尋探,立足於振興中華學術傳統,許多論述都有新見,令人耳目一新。上篇的宏觀比較與下篇的中觀、微觀深入論證相互結合,尤其對中國文化根系的基本形態、元素作了專題式的研究,從而加深了對本土文化本質及其面臨問題的認識,對推動中華文化復興、增強文化自信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作者簡介
勞承萬(1934—2024),廣東化州人。湛江師範學院(現嶺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康德一牟宗三研究所原所長。曾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顧問等。廣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審美中介論》《審美的文化選擇》《詩性智慧》《朱光潛美學論綱》《中國古代美學(樂學)形態論》《中國詩學道器論》《中西文化形態論》《哲學美學與中國古學》《中西文化交匯中近百年理論難題》等。目錄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