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文學的本土性及其對南朝文學的接納 金溪 978757321463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古籍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750
商品編號: 978757321463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北朝文學的本土性及其對南朝文學的接納
ISBN:9787573214638
出版社:上海古籍
著編譯者:金溪
頁數:39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122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雖以北朝文學對南朝文學的接納作為主題,但並非直接從文學創作與交流的層面入手,而是從北朝自身政治環境、文化淵源及文化追求為出發點,分析北朝的不同人群如何在接納南朝士人、南朝文化以及南朝文學創作習慣的同時,始終保持本文化圈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對其接納的南朝文學進行改造,從而最終對隋唐文學產生影響。具體來說,本書通過平齊民與逃亡士族這兩類入北南人的不同模式、入北琅琊王氏子弟的情況、用於安置入北的南朝士族的麟趾殿和文林館兩處皇家著述機構的設立和用途、北朝官方音樂文獻制撰及其在禮樂制度建設的作用、「3+5」起句體雜言詩在南北的詩體變遷情況、以河北士人為主體的北方士人對齊梁詩體的學習與改造等六個方面展開研究。作者在深入掌握相關文獻的前提下,對所論述的問題展開系統性的分析,不作繁瑣冗重的文獻引用,語言清暢。

作者簡介

金溪,1982年生於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博士后。現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文獻學、中國古代音樂史及魏晉南北朝文學。多年來著意以中文、歷史、哲學、考古及音樂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在《文史》《音樂研究》《文學遺產》《音樂藝術》《國學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有文獻整理著作兩部。

目錄

序一 袁行霈
序二 傅剛
緒論
一、研究綜述
二、選題意義
三、研究方法
四、基本思路
第一章 南朝士人入北的兩種模式——兼論北魏中期的正統意識及對南朝的態度
第一節 「內遷模式」入北南人回歸北魏社會的過程
一、河北大族南下青齊后的本土化與南朝化
二、入北青齊士人的知識結構
三、青齊士人融入北魏上層社會的途徑
第二節 北魏中期歸降南人的地位、作用及其原因
一、孝文帝漢化改革參与者的構成
二、歸降南人進入北魏政權的方式
三、太和年間歸降南人在北地位與南北正統性之爭
結語
第二章 墓誌文獻中所見的入北琅琊王氏 ——兼論宣武、孝明帝時期對待入北南人態度的轉變
第一節 入北琅琊王氏成員的基本狀況
一、王奐子孫的集中入北
二、琅琊王氏成員在洛陽的住所與葬地
第二節 入北琅琊王氏的婚姻狀況及其融入北魏上層的方式
一、入北琅琊王氏的婚姻狀況
二、入北琅琊王氏婚姻狀況的時代背景與新特點
三、入宮琅琊王氏女性與王氏地位提高的深層原因
第三節 琅琊王氏在北仕宦及其政治背景與文化意蘊
一、琅琊王氏在北仕宦的基本情況
二、中書侍郎與給事黃門侍郎人員構成的變化
第四節 琅琊王氏墓誌個案研究———《王誦墓誌》考釋
一、《王誦墓誌》的歷史價值
二、《王誦墓誌》的文學價值
結語
附錄:《王誦墓誌》錄文與校注
第三章 麟趾學士與待詔文林館中的入北南士——兼論北齊、北周對南人的接納
第一節 麟趾殿與文林館的淵源與建置
一、皇家著述機構的淵源與發展過程
二、「麟趾殿」一詞的多重性質與北周麟趾學士的設立
三、北齊文林館的設置、職掌與成果
第二節 南人學士在北仕宦及北朝政權在政治層面對其的接納
一、麟趾殿南人學士的仕宦與地位
二、文林館南人學士在北齊的仕宦與地位
第三節 麟趾殿、文林館學士的文學活動及北朝對其在文化層面的接納
一、麟趾殿南人學士在北周的文學活動
二、文林館南北士人的文學活動及其作用
結語
第四章 北朝禮樂制度建設與官方音樂文獻編纂
第一節 「正統」觀念下的北魏禮樂建設:北朝禮樂建設的指導思想與文獻依據
一、引論:北魏前後兩階段禮樂建設的推進方式
二、北魏後期禮樂建設中的評判標準
三、北魏禮樂建設的根本出發點
四、北朝禮樂制度對南朝因素選擇與接納
第二節 官方音樂文獻制撰與北朝禮樂政治
一、引論:北朝官方音樂文獻的類型、特徵及研究方法
二、北朝官方音樂文獻編纂活動的參与者
三、北朝官方音樂文獻編纂的流程
四、北朝官方音樂文獻的類型
第三節 北朝官方音樂文獻的編纂思路及其南朝淵源——從《隋書? 音樂志》所載北朝儀式歌辭的文獻來源說起
一、《隋書?音樂志》所載四代雅樂歌辭的不同體例
二、北齊雅樂儀式歌辭著錄體例及編纂思路的來源
三、北齊雅樂歌辭創作中的南朝因素
結語
第五章 「3+5」起句雜言詩體在南北兩地的演變軌跡——兼論南北朝詩體的共生與分流
第一節 《悲平城》《悲彭城》和《問松林》的創作情況
一、《悲平城》與《問松林》創作情況考辨
二、元勰嘆美《悲平城》之原因試析
第二節 「3+5」起句雜言詩的起源及其在南北方的共生
一、「3+5+5+5」體雜言詩的起源
二、「3+5」起句雜言詩在東晉南朝的存在狀況
三、「3+5」起句雜言詩在北朝的存在狀況
結語
第六章 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改造
第一節 北齊文人對齊梁詩的學習與模仿
一、北齊詩人用韻的南化
二、北齊詩的格律化趨勢
第二節 北齊士人對已有詩風的改造及詩歌述懷功用的復歸
一、東魏北齊河北士人的進取心態與文學觀念
二、南北士人在文學理論和創作方面的共同嘗試
結語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