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對虛無主義的猛烈鞭笞,一部永不過時的預言之書:陀思妥耶夫斯基極富戲劇張力的作品;《罪與罰》的延續,《卡拉馬佐夫兄弟》的先聲。對20世紀世界文壇產生深遠影響,受到加繆、紀德、托馬斯·曼、大江健三郎等作家推崇。 歷史與神話互文,虛構與現實碰撞。從一樁離奇的謀殺案出發,走進群魔亂舞的怪誕世界;從那些「不能夠愛,又為不能夠愛而痛苦」的靈魂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個性強烈的人物,石破天驚的觀點,激烈交鋒之間,擊中永恆的哲學與社會命題:重建必須以破壞為前提?幸福必須以生命為代價?暴力能否換來公正?自戕能否通向至高的自由? 書前附人物關係表,介紹人物,理清身份,讓拗口人名不再成為閱讀的阻礙;近萬字「譯後記」,從創作背景、人物形象、藝術特色、後世評價等角度,全面解讀《群魔》的精微與深邃。內容簡介
1869年,信奉無政府主義的大學生涅恰耶夫在莫斯科密謀成立了「人民懲治會」,借口前成員伊萬諾夫可能向當局告密,唆使同夥將其暗殺,涅恰耶夫自己則逃往國外。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這樁駭人聽聞的案件啟發,用兩年時間寫下長篇小說《群魔》。 小說中塑造了一群性格複雜的人物:否定一切的超人主義者斯塔夫羅金,妄圖自殺成神的狂人基里洛夫,以革命為手段滿足私慾的陰謀家彼得,還有那些被蠱惑的、虔誠而狂熱的理想主義者。在他們或荒誕不經,或十惡不赦的行為背後,隱藏著深切的悲劇。極端理性和個人主義導致的虛無,是現代工業文明的副產品。當人脫離土地與人群,背棄一切道德與傳統,無所信,無所愛,無所畏懼,無所依歸,在贏得自由的同時,卻也承受著地獄般的痛苦。《群魔》不僅是俄國十九世紀中後期社會現實的寫照,更預言了當代人依然無法擺脫的精神困境。作者簡介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 他生於醫生家庭,自幼喜愛文學,遵父願入大學學工程,但畢業后不久即棄工從文。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影響下,他醉心於空想社會主義,參加了彼得堡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革命活動。一八四九至一八五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沙皇政府逮捕併流放西伯利亞。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複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複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如果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那麼,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主要作品有《窮人》(1846)、《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被侮辱與被損害的》(1861)、《死屋手記》(1861)、《罪與罰》(1866)、《白痴》(1869)、《群魔》(1872)和《卡拉馬佐夫兄弟》(1880)等。目錄
主要人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