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經典,結合現實狀況,對”君子”做了全方位的闡述。作者認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君子文化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儒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而君子之學,其實即是儒學,君子之道,無非儒家之事。本于性、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行於禮、守于信、游於藝等構成了君子的理想人格、精神境界。研究君子文化就是對儒家優秀文化的弘揚,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挖掘,就是對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根本的精神基因,獨特的精神標識的呈現。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也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徐小躍,南京大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南京圖書館館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大學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心主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哲學)。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宗教學)首席專家,”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演講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精品課程首席專家。首批國家高層次特殊人才支持計劃暨”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理論界)。出版有《禪與老莊》《羅教與<五部六冊>研究》《禪林寶訓釋譯》《中國傳統文化與儒道佛》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兩百多篇。
目錄
前言
一 本於性者為君子——心性的呼喚
(一)君子規定了人性
(二)人性論略議
(三)君子代表了人性
(四)修身論略議
二 志於道者為君子——方向的確立
(一)志于道是君子的人生目標
(二)君子所行之道是什麼
(三)君子是道的呈現者
(四)君子是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的表徵者
三 據於德者為君子——行動的依據
(一)君子尊德
(二)君子以德美身
(三)君子”九思”以體德
(四)君子重修行
(五)君子有諸品
(六)君子與小人
四 依於仁者為君子——親和的愛宅
(一)人之異於禽獸者在於人有良心
(二)君子異于人者在其保存了良心
(三)君子以仁禮保存良心
(四)明君子的自愛
(五)君子學道則愛人
(六)依于仁之君子的仁民
五 由於義者為君子——合理的正路
(一)仁義是君子之共名及其德行
(二)行而當者的君子之義
(三)不當其所為的君子之義
(四)更當其所為的君子之義
(五)不得其宜而感羞惡的君子之義
(六)君子求仁義之別
六 立於禮者為君子——通行的敬門
(一)禮的重要地位及其意義
(二)禮的重要作用及其意義
(三)禮的涵義的多樣性以及君子之禮
(四)禮之用的文明美麗以及君子之道
七 樂於智者為君子——判擇的善根
(一)君子以智為善
(二)中西文化對”愛智”的不同理解
八 主於信者為君子——成事的誠體
(一)具有普遍意義的信以及君子之道
(二)具有天道意義的誠以及君子之道
(三)朋友有信的意義以及君子之道
(四)信乃諸德之基以及君子之道
九 事於孝悌者為君子——推愛的源頭
(一)孝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
(二)孝悌之德的神聖性、普遍性和重要性
(三)何謂孝悌以及君子之道
(四)君子行孝悌的文化意義
十 行於廉恥者為君子——防惡的護欄
(一)廉恥是立人之本、君子之道、國家之維
(二)”行己有廉恥”即為君子之德性
(三)禮義之德與君子之廉恥
十一 盡於忠者為君子——眾善的基石
(一)忠德是眾多美德的基礎
(二)忠德是眾多美德的集合
(三)忠恕之道與君子之道
十二 游於藝者為君子——才能的涵泳
(一) 道器不二乃君子
(二) 通貫六藝為君子
(三) 以仁統藝為君子
十三 君子比德于諸物——擬人的品格
(一)君子之德行與君子之品格
(二)比德于諸物的君子之風範
十四 與天合一者為君子——成人的至境
(一)明心性與一天人既是大人之學,也是君子之學
(二)天人合一是君子最高的理想境界
十五 君子文化的當代意義——現實的關照
(一)君子重心性修養的當代意義
(二)君子尊道貴德的當代意義
(三)君子重家國情懷的當代意義
(四)君子重大同理想的當代意義
前 言
前言
中華傳統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君子文化乃是這種精髓的集中體現。研究君子文化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挖掘,就是對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根本的精神基因、獨特的精神標識的呈現。一句話,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道的弘揚。
作為思想性的中華傳統文化有”諸子百家”之稱,有”儒道佛三家”之稱,有”經史了集”之稱,然儒學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性文化體系。儒家及其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不僅是因為它是長期作為統治的思想而存在的,而且是因為它是廣泛作為中國人信奉和實踐的思想而存在的。所有這些都是根源於中國固有的自然環境以及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結構。農業文明、宗法血緣、眾多民族、統一政治等社會狀況及其結構的形成造成了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社會方方面面的普遍適用性。換句話說,儒家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乃是適應于中國傳統社會諸多因素的。適應著中國傳統社會的現實,儒家思想最終形成一種文化形態。中國人正是在這種文化形態中創造並進行著他們的”盡心”“知性”“知天”,”率性”“節 情”“制欲”,”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居處”“執事”“與人”,”修己”“安人”“安百姓”,”教以人倫”“民德歸厚”“觀乎人文”以及”究天人”“通古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中國人選擇儒家文化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中國的歷史使然,是中國的社會使然。當然之所以強調這一點,並不是否認其他各家思想,尤其是道家和佛家思想對中國社會以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影響。結合我們探討的君子問題,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在儒家思想及其對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文明的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就其本質來說,儒學就是君子之學,君子之學就是儒學。
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君子是對有人性、有道德、有修養、有人格、有理想、有境界、有才能之人的通稱。君子是人性光輝的表徵,是傳統美德的體現,是理想人格的象徵,是精神境界的化身,是藝文世界的代表。君子文化反映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人生態度。古人所謂君子之道無非儒學之事,君子之學乃是儒學,豈虛言哉?!所以對君子問題的論述也是對儒家文化的具體展現。
“君子”一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孔子之前的先秦典籍中”君子”多指君王之子,這主要是在強調地位的崇高。換句話說,”君子”的原義是用來指稱統治者和貴族這一特殊階層的人。特別自孔子之後,”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的含義,從而具有了德性的意義。
“君子”概念的內涵以及所代表的人物有其歷史性。也就是說,君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對象所指,但是,我們在就君子文化展開全面論述時,應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概念框架。具體說來,應在一個較為準確、流行以及更加普遍的意義上對君子文化問題進行論述。所謂準確,就是明確指出一般對”君子”的定義是什麼。我們說,最準確的定義就是:所謂君子就是指有德有才的人。所謂流行,就是大家共同都認可的這個概念。所謂普遍,就是指在人性上,道德上,人格上,理想上,境界上,一句話,在德行上去討論君子文化問題。換句話說,不宜將君子德行局限在政治領域或一些其他什麼特殊領域。因為君子之德行是具有普遍性的指向和意義的。具體會反映在個人品德、為人處事之上。在朝在野,官員與平民是否能夠被稱為”君子”,全是依據品行來進行判斷的。為官中有君子有小人,平民百姓中也有君子有小人。無論處在何種位置,只有具有君子應該具有的德行才可被稱為”君子”,這與在位與不在位沒有關係,這與有權與沒權沒有關係。君子之名的”高大上”,全在於其在任何條件下、任何境況下、任何遭遇下都不會改變他們的”高大上”的德行!”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裡仁》),此之謂也。
由此可見,只有在普遍意義上對君子文化進行論述,才會反映和體現出君子文化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對”本於性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實現”心性的呼喚”;對”志於道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保證”方向的確立”;對”據於德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獲得”行動的依據”;對”依於仁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入住”親和的愛宅”;對”由於義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行走”合理的正路”;對”立於禮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進入”能行的敬門”;對”樂於智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培植”判擇的善根”;對”主於信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建立”成事的誠體”;對”事於孝悌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奠定”推愛的仁源”;對”行於廉恥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紮牢”防惡的護欄”;對”盡於忠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夯實”眾善的基石”;對”游於藝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具備”才能的涵泳”;對”君子比德于諸物”的論述是為了具象”擬人的品格”;對”與天合一者為君子”的論述是為了達到”成人的至境”;對”君子文化的當代意義”的論述是為了給予”現實的關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