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藥物治療實施的是大腦修復術,心理治療是觀照靈魂的鏡子,精神病學中存在著既對立又相輔相成的兩大路徑——精神動力學模式和生物醫學模式。可是,當情緒治療藥物得到顯著發展,管理式醫療的介入迫使更多醫護人員選擇藥物治療而非談話療法時,擁有一顆可修復的大腦真的能彌補喪失靈魂所付出的代價嗎?
人類學家T M 魯赫曼通過對美國醫療保健轉型時期精神科的考察,揭示在兩種模式的影響下,醫生如何接受培訓、診療患者,患者如何看待自身的疾病,醫療政策和保險行業如何處理難以量化的精神痛苦,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社會與文化如何解釋這些瘋狂、苦難,以及個體應肩負的道德責任。這既是對精神病學歷史的見證,也是對精神病學世界的審視,包含著對人類心靈的深邃思索。
作者簡介
T M 魯赫曼(Tanya Marie Luhrmann),斯坦福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兼任心理學系教授。她關注體驗的邊緣(幻聽、幻象、超自然現象、精神疾病),以研究巫術、宗教、精神病文化等而聞名。她曾獲選美國藝術科學學院院士(2003)、美國哲學學會成員(2022),曾獲古根海姆基金會獎學金(2007)。著有《女巫的說服》(Persuasions of the Witch's Craft,1989)、《好帕西》(The Good Parsi,1996)、《心分兩路》(Of Two Minds,2000)、《當上帝有應》(When God Talks Back,2012)、《神如何成真》(How God Becomes Real,2020)等,其中《心分兩路》獲維克多 特納民族志寫作獎、博耶心理人類學獎。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