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文化與無政府狀態》雖主要針對19世紀英國國內的一些社會弊病,但卻具有超越時代和地域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阿諾德在本書中提出的「野蠻人」「非利士人」「群氓」「希伯來精神」「希臘精神」等術語,已經跳出了具體的文本和學科,在西方人文學科甚至廣義的西方文化中具備了一定的普遍性;而其對「文化」與「文明」的區分、對文化的社會政治功能的強調,不僅為英國文學批評的學科化奠定了基礎、為利維斯的道德—文化批評和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原初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經由白璧德等人傳入中國,影響了吳宓、梅光迪等學衡派學者的文化觀。內容簡介
作為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主將,阿諾德對其時充斥于英國社會的機器崇拜和功利主義深惡痛絕,同時也敏銳地指出國民對個人自由無限度的追求極容易導致社會陷入一種混亂、分裂的無政府狀態,從而嚴重妨礙英國的現代化進程。為此,他高舉古典文化的旗幟,呼籲用「文化」統合分裂的社會階層,從而用健全理智引導全體國民摒棄物質至上的庸俗風氣、追求本民族「最優秀的自我」。 本書首次出版於1869年,作為阿諾德在文化批評領域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以文化代宗教的古典人文主義思想,顯示出超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和高瞻遠矚的預見性,成為對20世紀英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名著。作者簡介
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19世紀英圍著名詩人、學者。詩歌創作上自成一格,與丁尼生(Alfred Lord Tennyson)、布朗寧(Robert Browning)並稱維多利亞時代「三大詩人」;學術研究中多點開花,在詩學、文化研究、宗教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各領域都確立了不容忽視的地位。代表作主要有《詩集》(Poems,1853)、《批評集》(Essays in Criticism,1865)、《文化與無政府狀態》(culture and Anarchy,1869)等。目錄
譯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