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46年8月31日,《紐約客》發表約翰·赫西親赴廣島採訪核爆倖存者的報道《廣島》將核戰末日的模樣呈現在世人面前。為何約翰·赫西能「搶先世界」,完整呈現核爆后的廠島?為何《廣島》至今仍是新聞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書作者深入《廣島》幕後,走訪三塊大陸的多個檔案館,採訪《廣島》主人公後人、政要媒體,還原出《廣島》報道的出爐:「二戰」后美國國內普遍的種族情緒、嚴格的涉核報道審查制度、追逐獨家的狂熱新聞業;赫西如何輾轉進入廣島、找到他的主人公,「放棄上帝視角,重拾凡人眼光」;一本「可有可無」的幽默雜誌《紐約客》,其團隊如何秉承「挖掘只有深入幕後才能獲得的事實」,以專號全文刊發該報道,使之成為其里程碑的作品。 70餘年後,在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充斥社交媒體的今天,如何在乾癟的統計數字和大同小異的照片后看到真相,《廣島》這份發自良心的記錄是如何出爐的仍是我們現今的一則警世預言,也在提醒我們獨立調查新聞的重要。作者簡介
李楊,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譯有多部作品,包括《協同進化》《兩種真相》《黃銅判決》《柏林》等目錄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