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文化-1901-1940年美國陸軍和德國武裝部隊的軍官教育及其對二戰的影響 9787516675625 約爾格.穆特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新華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96
商品編號: 978751667562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指揮文化-1901-1940年美國陸軍和德國武裝部隊的軍官教育及其對二戰的影響
ISBN:9787516675625
出版社:新華
著編譯者:約爾格.穆特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970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指揮文化-1901-1940年美國陸軍和德國武裝部隊的軍官教育及其對二戰的影響 787516675625 約爾格.穆特
內容簡介
本書是近些年來西方為數不多的從比較的視角對軍事教育制度進行深入研究的著作,2011 年在美國出版後引起了不小的關注。美國人特別是軍內人士,雖然不完全認可穆特的學術觀點,但對於他的批評均持歡迎態度。2012 年該書獲評”美國陸軍歷史基金會傑出寫作獎”,並先後入選”美國陸軍參謀長職業閱讀書目”“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海軍陸戰隊少校、中校軍官及高級士官第1書目”。
本書研究了美國軍隊和德國軍隊在1901—1940年二戰前的關鍵時期為選拔、教育和提拔軍官所走的不同道路。與德國相比,美國的軍官培養理念落後、制度僵化。德國以”任務式指揮”為特徵的指揮文化培養了軍官的靈活創新意識和主動進攻精神,而美國強調服從的指揮文化則抑制了軍官的創造性和主動性。美國和德國的軍官教育體系存在一個悖論:德國軍官雖然來自一個封閉的專制社會,但卻接受極其開放的軍事教育;而美國軍官雖然來自民主國家,但卻接受了過時的軍事教育。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在接下來的”二戰”中是美軍打敗了德軍?對此,穆特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現代企業管理與軍事指揮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本書既適合職業軍人和軍事歷史愛好者閱讀,也會給企業管理者以啟發和教益。

目錄


譯者序
導 言
第一章 序曲:美德軍事關係與德國總參謀部的幻想
第一部分 軍官的選拔和任命
第二章 絕非”袍澤兄弟”:西點美國陸軍軍官學院的學員
第三章 “學習如何死亡”:德國軍校學員
第二部分 中級進階教育與晉升
第四章 條令的重要性和如何管理:美國指揮與參謀學校與被忽視的步兵學校
第五章 進攻的重要性和如何領導:德國戰爭學院
第三部分 結 論
第六章 教育、文化及其影響
後 記
致 謝
德國國防軍與美國陸軍軍銜對照表

在線試讀
導 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最高司令德懷特 戴維 艾森豪威爾將軍(美國陸軍軍官學院 1915 屆)已經決定,他不會自己記述戰爭中的事件,而是將這一任務留給歷史學家和那些被迫為自己辯護的人。然而,戰爭剛一結束,許多盟軍指揮官就出現在聚光燈 下,並在接受採訪和發表文章 時批評美國的戰時工作和美國軍官團的領導能力,這極大地激怒了美國人。艾森豪威爾的密友、前參謀長沃爾特 比德爾 史密斯(Walter Bedell Smith)說服他寫下自己的故事並在報紙上發表文章,以解釋和說明艾克在戰爭期間的一些決策。此後這些文章 被整理成冊。
另一本書—由一位幾乎沒有指揮經歷的軍官所寫—嚴厲地 批評了幾名美國軍官在戰爭期間的行為和領導能力的匱乏,特別批評了馬克 韋恩 克拉克(Mark Wayne Clark)將軍(美國陸軍軍官學院 1917 屆畢業生、艾克的朋友、”二戰”期間美國第 5 集團軍司令)。該書作者哈裡 C 布徹(Harry C Butcher)上校曾被後來擔任陸軍參謀長的喬治 卡特利特 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將軍(弗吉尼亞軍事學院 1901 屆)為最高司令的”海軍助理”,馬歇爾敏銳地意識到,由於艾森豪威爾肩負的重大職責,他常常需要與一個在指揮鏈中無足輕重的人進行交流。在很多戰區,布徹常被戰地指揮官看作討厭鬼,因為他四處遊蕩,似乎具有實際上並不具備的權威,但眾所周知,他是艾森豪威爾的耳目。儘管在艾克的”建議”下,布徹從他的書中刪去了一些尖銳的批評,但最終版本仍然對許多指揮官言辭苛刻。
喬治 史密斯 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美國陸軍軍官學院1909屆)戰時思想手稿的出版加劇了對(美軍將領)行為和領導能力的指責。該手稿從未打算以這種形式出版,但由於巴頓1945年死於車禍,因而無法對手稿進行修改或編輯。而他的遺孀認為自己已故丈夫的想法非常重要,結果這份手稿被公之於眾。巴頓對盟軍指揮官和同僚軍官的批評—有時還有抱怨—被證明和布徹的批評一樣尖銳,但他作為一名作戰指揮官的成功以及他與許多美國和盟軍指揮官的個人關係極大地放大了他的批判性評價。這些指揮官之間的爭吵最終說服艾森豪威爾出版了自己的記述,這是美國方面在作戰指揮和戰略層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平衡的觀點之一。
當1946年3月得克薩斯州國會議員迫使馬克 韋恩 克拉克在委員會面前做證,要求其說明向第 36 步兵師(前得克薩斯州國民警衛隊)下達的穿越拉比多河(Rapido River)的命令的時候,這場爭論短暫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次行動發生在 1944年1月20日至22 日,旨在減輕在意大利陷入困境的安齊奧登陸行動的壓力,但結果卻遭受了重大傷亡,而且戰果甚微。然而,幾乎無人懷疑這位艾森豪威爾的密友、戰勝一方軍隊的現任指揮官會受到懲罰。
同年,調查國防計劃的參議院特別委員會發表了關於”二戰”期間國家動員工作的報告。儘管這份報告並不廣為人知,但其中所提出的批評非常尖銳。它認為,美國武裝部隊缺乏一套能夠獎勵”警覺、睿智、遠見”並能懲罰”粗心、愚蠢和浪費”的人員選拔體制。這種體制在武裝部隊高級層面尤其重要。
在上述短暫的曝光之後,接著便是美國將軍們對實施戰爭以及清償舊債所做重大貢獻的自我說明,但沒有其他猛烈的風暴或更加激烈的批評,因為畢竟美國人贏得了這場戰爭。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