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以清嘉慶八年卧閑草堂本為底本,忠實反映《儒林外史》原貌。卧閑草堂本是現存最早的《儒林外史》刻本,以後出現的多種刻本包括活字本,都是根據卧閑草堂本復刻和排印的。 主要包括閑齋老人序和回末總評,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諷刺藝術和教化意義。 《儒林外史》是與《紅樓夢》同時代產生的兩部輝耀文壇、名垂千古的不朽巨著。 民間故事,文人書面化創作,語言淺近,曉暢平易,閱讀體驗與現代小說無異,沒有閱讀壓力。 風行全球,已經有英、法、德、俄、日、西等眾多譯本,歷來受到國外各代學者與讀者的高度讚譽。 附有珍貴插圖,直觀呈現小說中的場景與人物,提升閱讀體驗,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清代社會風貌。內容簡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該書成於清王朝最強盛的歷史時期,作者以諷刺的筆法,細緻描繪出傳統儒生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社會現實。同時,小說以「儒林」為中心,旁及當時的官僚政治與社會風尚,對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危機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與揭示。全書人物性格刻畫細膩,諷刺手法高超,突破了傳統說書體小說的敘事模式,進入文人書面化創作,敘事方式接近現代小說的美學要求,為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杆,是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目前所見的最早刻本即是嘉慶八年(1803)卧閑草堂本。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林山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延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小說《儒林外史/經典文學名著》。目錄
第一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