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藝術發展具有突出特色的時代。宋代創造出來眾多輝煌的藝術和思想。本書是對宋代藝術哲學思想進行的研究。作者從宋代哲學的發展歷程、宋代之藝道觀、”自我”之主體觀、宋代藝術之生命觀、宋代藝術之倫理觀、宋代藝術之美醜觀、宋代藝術之創造觀、宋代藝術之時空觀等多個方面對宋代文藝藝術的哲學思想進行了分析。尤其是對宋代理性對書法、繪畫等藝術的影響進行了精闢的分析,具有獨到的見解。作者論證嚴謹,資料引用廣泛,對於宋代文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簡介
劉桂榮,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博士,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哲學系、英國牛津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藝術學理論、中國藝術哲學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著作《宋代禪宗美學與禪畫藝術研究》《中國藝術批評通史(宋元卷)》《徐複觀美學思想研究》《游心太玄》《藝術導論》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目錄
導 言 1
第一章 宋代哲學的發展及三教融合 6
第一節 宋代理學及其生命探問 6
第二節 宋代禪宗的接受及文士之禪趣 24
第三節 宋代莊學的接受與闡釋 43
第四節 儒釋道思想的融合 57
第二章 宋代之藝道觀 69
第一節 “文道”視域中的藝道觀 69
第二節 三教融合視域中的藝道觀 99
第三章 “自我”之主體觀 119
第一節 宋代藝術之心性情思 119
第二節 尚意旨趣 138
第三節 自作主宰、自得自適 167
第四章 宋代藝術之生命觀 182
第一節 生命之理 182
第二節 生意活絡 196
第三節 生命之氣象 210
第四節 生命之氣韻 229
第五章 宋代藝術之倫理觀 246
第一節 藝術心胸的成就 246
第二節 藝品載道 257
第三節 天地之大德 303
第六章 宋代藝術之美醜觀 311
第一節 先秦至唐五代的”美醜觀” 311
第二節 宋代人物畫之醜怪意象 321
第三節 宋代藝術的枯木怪石意象 327
第七章 宋代藝術之創造觀 349
第一節 “法而無法” 349
第二節 創作之墨戲 393
第三節 逸之超越 418
第八章 宋代藝術之時空觀 425
第一節 宋代藝術之時間觀 425
第二節 宋代藝術之空間觀 438
第三節 宋代園林藝術之時空觀 451
第四節 時空之”觀” 461
參考文獻 470
後 記 487
前 言
導 言
宋代總使人沉浸、流連,若有所思、思之不盡,宋以後總會有說宋的”衝動”,然總又言之不盡,這也就是宋的魅力與意義吧。王國維曾曰:”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陳寅恪亦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現代文化中的這二位大師曾有著何種認知和情懷竟如此召喚著後人不斷步入宋代。
在浩瀚的宋代研究中,哲學的研究可謂深厚,藝術的研究可謂豐盈,但各自仍有巨大而無限的探索領域,而二者的交互更待加強,宋代哲學的研究缺席了藝術便是缺憾,宋代藝術離卻了哲學何以是其自身?此問題放之於整個中國哲學和藝術的研究來說更是存在並亟待解決推進。哲學與藝術的研究與其說是交互,不如說是融合,拋去學科的局限,超越時空的隔離,通匯多層群體、多面社會、多種視域,盡力識得宋代哲學和藝術的本來面目,此對於中國哲學和藝術的整體而言亦應如是。
中國藝術哲學的研究亟須推進深化,而宋代藝術哲學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之一,那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宋代有”藝術哲學”嗎?也就是說以西方的”藝術哲學”之名可以嗎?這一問題由來已久,近代以來源自西方文化的大量概念湧入中國,進而形成當代學科依據、學術話語,甚至是思維方式,當後學者依此理解闡釋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時便有了種種的割裂、裁剪、局限、誤解,中國古代原有的整體文化生命難以再現,進而便有了學人的學術自覺反省,由此生髮了種種自我考問:中國有哲學嗎?有美學嗎?以至於今日藝術學之名都始終在被質疑和改變之中,這無疑是一種學術的進步,考問本身即是讓學人處在清醒之中,特別是以現代、當代之維回溯中國古代的時候,尤其需要這種考問和清醒。
然而,考問本身是要清醒,要直面問題,要負重前行,當反省西方話語、思維框架、理論模式的時候並不意味著關閉國門,要拋棄所有,正如當我們回溯傳統、挖掘古代文化寶藏、尋找文化自信時,也並不意味著今人要回到過去,將自我包裹于傳統的套子裡,當下的學人是站在時空交錯的宇宙之點上,向宇宙世界、向自我發問:我來自哪裡?立基何處?去向何方?高更的哲學之問仍具有警醒的力量,依此,世界和自我的文化資源均可成為”我”之生命滋養,而”我”可在創造中前行,成為人類文化的因子,從而實現生命的意義。
面向當下,回到問題本身,”藝術哲學”之名雖源自西方,但如果能在學術共識的情況下直面問題,便可拿來,正如哲學、美學、藝術學在考問當中卻一直被沿用一般,仍具有學術的”合法性”,符合學術”慣例”,並不一定是要以西方模式整合或裁剪中國古代文化。當下對”藝術哲學”的認知有著不同的路徑,一是建基於康德、黑格爾的哲學美學傳統,無論是藝術哲學即是美學的統一,還是二者區隔中的互含互涉的糾纏,都在此視域之中,並將其思想回溯到古希臘,拓展到後現代哲學家的藝術之思。二是基於藝術學科的發展而建構的藝術學基本理論的一部分,如藝術的本質、藝術的定義問題,以及相應的史論評的本質之問、相關概念範疇、核心問題等。此部分和美學傳統會有交融,但更是在超越美學的藝術學視域之中。三是基於藝術基本問題框架下的藝術哲學及其理論體系,此可追溯到丹納的藝術哲學,尤其是在 20 世紀以來的諸多美學家、藝術理論家那裡得到凸顯,此種藝術哲學的面目更具開放性,將問題域多元擴展,致使更廣闊的藝術活動、現象被提升至形而上的維度考量。因此,當下的藝術哲學具有廣義上的特質,並向更廣泛的地域開放,向未來開放。
“藝術哲學”之名之於中國藝術的研究仍然是具有效用的,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其名,但確有其實,中國藝術就是在中國哲學的基礎上生長的,離開中國哲學很難真正理解中國藝術的思想,以及藝術創作、鑒賞、收藏這些藝術活動及作品,中國的哲學和藝術是完整的生命有機體。宋代藝術哲學是中國藝術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可謂藝術哲學思想的成熟期,代表著中國藝術哲學思想的特色和精神指向。這一時期的思想觀念源自先秦哲學和藝術,經由漢魏晉、隋唐五代而建基於宋代哲學、藝術及整體文化的發展繁盛,可謂宋代藝術思想之精髓,本書採擷其中一些基本問題予以生髮。
宋代哲學是兩宋藝術思想的根本支撐,宋代哲學對藝術的影響既有理學、莊禪的分別作用,也顯示出三教合一的共生力。宋代的理學夯實了儒家的仁德旨趣,將這種仁德從天地宇宙之天理、人人社會之人理至萬物之物理涵納融合為一,將道體根植於心性,將仁愛的德性價值化為人與萬物的本性歸屬,如此,藝術之筆墨、形式、物象、意趣、境界等都蘊含表達著”天理”,梅蘭竹菊便可為君子,山水錯落便有主從之秩序,鳥獸草木也在言說人心人事,鬼神也在擔負家國道義,總之,藝術無不說”理”,且這種”理”又是活潑潑地彰顯著”理趣”“生理”,其長在天地之中,又根植於心底;宋代文人士大夫好莊悅禪,成就了宋代的莊學和盛期的禪宗,莊學的自然逍遙、禪宗的即心即佛等建構了文人士子的心性哲學,生成了藝術主體的自我意識和超越精神;儒釋道三家思想雖然在藝術思想、活動和作品中可分別呈現,但就整體而言,是共同生成了宋代藝術的哲學觀念和精神氣質,偏于一家而言宋之藝術恐怕難以領會其無窮魅力。
宋代藝術哲學由其思之者來建構和呈現,這一主體構成呈現為多元交叉特質,主要由如下層面構成:
其一是文人士大夫群體,此又包括幾個層面:一是兩宋理學家,如周敦頤、邵雍、二程、朱熹和陸九淵等,他們的藝術思想主要體現在樂論,再就是書畫、園林甚至舞蹈;二是以歐陽修、蘇軾代表的所謂”文人”群體,以歐陽修、蘇軾為核心,還包括梅堯臣、黃庭堅、米芾、文同、晁補之、秦觀、陳師道等,歐陽修和蘇軾的思想幾乎涵納各種藝術門類,其他文人主要是對書畫、金石博古、園林等方面的論述品評;三是以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人為主的思想家,他們的藝術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音樂、園林書畫、器物工藝方面。
其二是藝術理論家,或理論家兼藝術家,包括書論、畫論、樂論等藝術理論的作者,如郭若虛、韓拙、劉道醇、黃休複、鄧椿、朱長文、成玉磵及宋徽宗編輯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作者等,理論家兼藝術創作者如郭熙、郭思父子,米芾、米友仁父子,《營造法式》作者李誡等,由於宋代的文治特質,此一群體也可歸為文人之列,這裡區隔只是著重於其藝術之長。
其三是一些收藏家、鑒賞家,如《夢溪筆談》作者沈括,《洞天清祿集》作者趙希鵠、《攻媿集》作者樓鑰及宋代筆記作者等。
其四是禪僧思想家和禪畫家,如《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作者惠洪、《羅湖野錄》作者曉瑩,大慧宗杲、圓悟克勤等諸多禪僧的書畫題跋和樂論等。禪僧群體對藝術的思想表達非常豐富而深刻,這一群體也是宋代藝術哲思之重要生成者。
上述各層面群體成為宋代藝術哲思之主要構成者,這種分法沒有嚴格的群體區分,之間互有交叉,只是為了論述方便權且區別之,實際上,隨著宋代文化的繁盛和包容開放,藝術世界也是涵納諸方,思想互滲,這也是宋代藝術創作、鑒賞、收藏具有創變、活絡和趣味濃厚之所在,更是宋代藝術哲思煥發的生命精神之所在。宋代藝術的思之者作為藝術主體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對”自我”的強調普現在書論、畫論、樂論中;文人精英、理學家等士大夫階層的”心性情思”凸顯出生命之主體思想,彰顯藝術內在化的思維理路;宋代藝術形成”尚意”之風,”意”是生命主體的集中體現,宋人的”尚意”觀構成了一個以”意”為核心的觀念族群,包括”寫意”“形意”“得意”“適意”“意氣”“意趣”等,呈現出主體自我之生命精神。
“大生命”是中國藝術哲學尤其是宋代藝術哲學的核心思想,”大生命”觀並非原生於宋,但可以說直至宋代在儒釋道三教的哲學深化與合流的視域下,在文學藝術的繁盛發展中才得到明晰的、全面的深度闡發和表達,從而成為宋代藝術哲學的思想特質。這種”大生命”可從以下層面理解:宇宙生命涵納之廣大,將天地萬物盡其收納;宇宙生命的整全為一之宏大,包括天地、天人、人人、人物、身心,天地萬物”一物也”“一理也”,宇宙天地生命為一內在有機的生命整體;生命多維存在之博大,生命體首先是物之意義上的生命自身,體現為生理生命,然基於人而言又有人文向度的擴充,因而具有歷史生命、精神生命、文化生命,這些生命形態在通貫為一的基礎上又呈現出多維的博大,彰顯著生命的意義。之於藝術而言,”大生命”觀體現在人與藝的統一,如人品即藝品;藝術自身各種形式的統一,如書畫同源、詩畫一律、琴棋書畫一體等觀念,將藝術作為有生命之整體,如人之生命自身不可分割一般;藝術哲思與藝術創作、鑒賞、收藏等藝術活動的通體一貫,即作者、作品和接受者的一體性,這也使得宋代藝術觀念及作品對於後世具有整體性的奠定和建構作用,從而也具中國藝術觀念、精神和風格特質的典型性。宋代藝術哲思之”大生命”觀是宋代藝術世界的本根之色彩,”生意”“生趣”“生理”隨處而現,生命之氣象、氣韻、氣勢籠罩,此可謂識得領悟宋代藝術之樞要吧。
“藝道”問題是中國藝術哲學的本體問題,此問題的探究力圖彰顯出宋代藝術哲學的本體之思,此基於宋代哲學和文人思想展開,將”藝道”放之于”天道”“文道”的視域中延展,從史論的雙向合一的理路揭示宋代藝術哲學思想的邏輯起點和本根支撐。”宋代藝術倫理觀”是宋代哲學思想中非常有特色的部分,首先探究藝術主體將自我置於何地而進入藝術活動之中、生活在藝術作品之內,實則是藝術世界中”人”的問題;進而,探究此種”人品”如何建構”藝品”之道;最終揭示這種倫理觀是”天地之大德”的大倫理意旨。
宋代藝術的審美之思涉及多種維度,而”醜”在宋代成為普遍的審美現象,此成為這個時代的特質,並影響到後世。”宋代藝術之美醜 觀”首先需要澄清宋代藝術有著怎樣的”美醜觀”及”審醜”現象,突 出”醜”的超越之思,進而拓展到藝術創作和鑒賞收藏;其次揭示宋代人物畫之醜怪意象,通過思想的挖掘和作品的分析,闡釋在莊禪思想影響下的人物畫蘊含的美醜思想;最後分析闡釋宋代藝術之枯木怪石意象,揭示出宋代文人和藝術思想家對”枯木怪石”的理解,以及作品中此種意象表達的思想,從而凸顯此時期藝術哲思的獨特性。”宋代藝術之創作觀”意在整體闡發宋代藝術的創作觀念,首先從創作之”法”而論,從”法”之自然道趣、”法”之創變、”法”之”活法”和”法”之 “無法”四個方面揭示出其中的創作思想和精神;其次是”創作之墨戲”,闡發宋代文人及藝術家的”墨戲”觀,其中包括”墨戲”之”遊戲自在”“創變自我”“超越法度”“自然天趣”的思想蘊含;第三是”逸之超越”,闡釋了宋代藝術理論中”逸”的觀念內涵以及在兩宋時期的變化,突出了”逸”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