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萬鐘如,男,博士,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會員,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樂器》雜誌特邀編委,上海音樂學院亞歐中心邀訪學者(2019),中央音樂學院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重大課題特邀專家(2021),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客座研究員。
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流行音樂。
目錄
緒論
上編 源與流
第一章 廣府地理與人文背景及廣府音樂類型述略
第一節 自然地理背景
第二節 歷史人文背景
第三節 廣府音樂分類述略
小結
第二章 廣府音樂的同一性
第一節 關於分類的思考
第二節 廣府音樂活動主體的同一性
第三節 樂器、樂器組合的同一性
第四節 材料運用的同一性
第五節 音樂習語系統的同一性
小結
第三章 廣府音樂的多源匯流與多元互構
第一節 豐富的粵劇音樂
第二節 廣府民歌與曲藝的多階段發展
第三節 廣東音樂與粵劇淵源
第四節 廣府音樂的匯流
小結
中編 田野輯錄
第四章 廣府神誕與神功戲
第一節 澳門媽祖信仰與天后誕
第二節 佛山崇拜與北帝誕
第三節 神誕儀式的變遷與國家在場
第五章 廣府雅集與私夥局
第一節 雅集與私夥局
第二節 廣府私夥局規模概覽
第三節 私夥局分型考察
下編 文化闡釋
第六章 “長時段”理論視域下的廣府戲曲音樂傳播
第一節 關於”路”的社會學解釋
第二節 廣府戲曲傳播的”官路”
第三節 廣府戲曲傳播的”商路”
第四節 廣府戲曲傳播的”神路”
小結
第七章 大眾文化視域下廣東音樂文化屬性辦辨析
第一節 關於廣東音樂的爭議
第二節 硬弓時期的文化屬性
第三節 軟弓時期的文化屬性
第四節 廣東音樂是中國早期流行音樂
小結
第八章 傳統的發明:廣東音樂發展歷程及興衰動因探析
第一節 傳統的新生
第二節 傳統的再生
第三節 傳統的發明
小結
第九章 民俗型傳統音樂的噪音偏好闡釋
第一節 民俗型音樂活動的噪音偏好
第二節 噪音偏好的發生學還原
第三節 儀式化與審美
小結
第十章 媒介環境學視域下的廣府音樂變遷
第一節 媒介環境學相關理論
第二節 音樂表演聲環境與廣府音樂
第三節 印刷媒介與廣府音樂
小結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本書是在我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增減而成,為求呈現本人對廣府音樂進行研究的全貌,著作中同時融入了我自己多年來研究廣府音樂的相關學術論文。
2018 年,我從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畢業,隨後於 2019 年由華南師範大學南海校區調入音樂學院工作。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總是略顯忙碌,也放下了很多本該完成的工作,學位論文也就一直躺在抽屜裡。感謝華南師大音樂學院,感謝孔義龍院長的敦促,直至當下終可付梓。
歲月匆匆,回首讀博的經歷,三年倏忽即過,在 2018 年藝研院研究生宿舍區槐花盛開的時節 完成了學位論文。藝研院研究生宿舍的院子裡有五棵高大的槐樹,一直吸引我的注意,院子不大,槐樹臨窗即見。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緣分始於 1990 年的秋季。那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個院子,我和大學同學借來北京旅遊的機會來到了當時的音研所,即讀博期間新源裡藝研院研究生宿舍之所在。現在還印象頗深的是,在當時尚在音研所工作的王安國先生的幫助下於音研所資料室翻錄了一盤湖南民歌的磁帶,非常興奮。已經記不起當時這院裡是否已有了這些樹,但是很清楚地記得這裡住著一些令人很敬仰的人物。少年時期便有的音樂夢想,也在這裡觸發了新的希冀。再次踏進這個院子則是在 2001 年,但上課和住宿是在恭王府。那時的生活有些艱難,為了解決學習和生活的費用,曾經有一段時期在月壇和北沙灘等地打工,每天迎著朝陽在長安街上騎行,心裡仍是滿滿的希望。2015 年,通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再一次走進新源裡。此時,原來的音研所已不復存在,所在大樓早已重新裝修,改為研究生宿舍。驀然回首,從第一次來到中國藝術研究院,至當下博士學位論文的出版,已經過去了 33 年,光陰真如白駒過隙。
誠摯感謝導師張振濤先生,先生嚴謹的治學風範、孜孜求索的學術精神使弟子由衷敬佩,先生的精神也始終在鞭策著眾弟子們在學術的道路上不斷向前,不敢懈怠。
感謝為我”傳道、授業、解惑”的各位老師的教誨。”學然後知不足”,學術生涯勤懇從業,是報答老師們培育之恩的最好方式。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牽掛和支持。在田野工作中得到了眾多的幫助。感謝葉巨中先生、周茂館長帶我參觀粵西的年例,感謝澳門媽閣廟水陸演戲會陳健銓先生的熱情接待和幫助,感謝香港演藝學院演奏家余其偉先生百忙之中接受採訪,感謝粵劇表演藝術家曾慧女士的熱情幫助,感謝廣州蘇能業先生,佛山林清和先生、蘇雋館長的幫助!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