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佳人 海倫.泰勒 978730135770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75
商品編號: 978730135770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亂世佳人
ISBN:9787301357705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海倫.泰勒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335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亂世佳人》是一部在國內外備受歡迎的愛情電影,也是享譽全球的經典電影,這是國內引進的第一本對該電影進行文本細讀的電影學和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對於國內的大量影迷讀者和學術界而言有著重要意義。作者挖掘了主演費雯 麗的最新檔案材料,結合70餘載有關這部電影的學術成果和豐富的大眾文化現象,呈現出這部經典電影所產生的多層面影響。這也是對於電影研究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術總結和補充,在學術界有著重要突破。
2 作者海倫 泰勒是女性文學與文化方面的專家,並在該領域發表了大量備受讀者推崇的著作如《女性為什麼閱讀小說:關於我們生活的故事》(2020),《斯佳麗的女人:〈亂世佳人〉及其女性粉絲》(1989)等。作為埃克塞特大學英語系榮譽教授、英國美國研究協會名譽院士,作者在研究《亂世佳人》和女性文學方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書中有很大篇幅從女性視角對電影進行分析,對於近些年來重新發現電影中的女性位置和話語體系的潮流而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3 《亂世佳人》是電影解讀和分析的典範之作。全書思路清晰,語言流暢,邏輯嚴謹,觀點獨特,使用的文化分析理論較為前沿,在論述與《亂世佳人》相關的問題上內容詳實且全面。書中隨處可見大量具有趣味性的探討。
4 書中有大量電影劇照、珍貴檔案、影星圖像在內的精美插圖,圖書裝幀精美,小開本適合隨身閱讀。

內容簡介
《亂世佳人》(1939)是一部享譽世界的經典影片,以史詩般的敘事風格給電影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本書中,海倫 泰勒通過對檔案的梳理和對影片的細緻分析發掘《亂世佳人》內含的勃勃雄心和驚人的製片水準,同時還探究了它給電影行業帶來的改變、一代又一代影迷經久不衰的喜愛,以及它對人們日常用語的影響。此外,作者還展示了主演費雯 麗的最新檔案材料,並結合70餘載有關這部電影的學術成果和豐富的大眾文化現象,從性別、種族等角度呈現出這部經典電影所產生的多層面的影響。

作者簡介
【英國】[英]海倫 泰勒[Helen Taylor]
----------------------------
海倫 泰勒(Helen Taylor),埃克塞特大學英語系榮譽教授、英國美國研究協會名譽院士、2016—2018 年度勒弗霍姆榮譽院士。曾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西英格
蘭大學、布裡斯托爾大學、華威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教授英美文學和女性研究,並在埃克塞特大學擔任英語系主任。她是美國南方文學和文化以及女性寫作方面的專家,在這兩個領域發表了大量著作,包括《女性為什麼閱讀小說:關於我們生活的故事》(2020),《斯佳麗的女人:〈亂世佳人〉及其女性粉絲》(1989)和《繞行南方邦聯:跨大西洋視角下的當代南方文化》(2001)
李思雪
----------------------------
李思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在讀,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電影策展專業碩士,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學士。兼任影視文化方面記者和自由撰稿人。翻譯《諾蘭變奏曲》(2023)。

目錄

致謝 1
前言 5
序曲 11
第一章 賽爾茲尼克的荒唐事:《亂世佳人》的誕生 41
第二章 “英格蘭獻給好萊塢最偉大的明星”:不列顛和尋找斯佳麗 87
第三章 《亂世佳人》中的種族政治 125
第四章 斯佳麗和瑞特――天賜姻緣還是命定孽緣? 163
退場音樂 185
演職員表 193

精彩書摘
她在這部超過1000頁的作品中,囊括了多重敘事,描述了矛盾又衰敗的美國南方、受辱和憤怒的戰後南方人,以及在大蕭條打擊之下的地區和國家所展現出的迫切抱負。這部作品也記錄了在急劇變化的美國南方形勢下,種族和性別經歷著怎樣艱難的抗爭和博弈。
小說和電影都傳達了20世紀30—40年代讀者和觀眾們的焦慮感,在這整整10年裡,生活艱苦、戰火紛飛、國際法西斯主義日漸抬頭,全球經濟動盪不安。在隨後的數十年中,這部作品對某些讀者/觀眾群體來說意義非凡,他們從留守大後方的視角來欣賞這部作品中跨越南北戰爭前後的史詩般的圖景,尤其是堅韌、受難的女性,斯佳麗 奧哈拉就是他們的縮影;同時也與那些因身處社會政治巨變之中而對自身處境憂心忡忡的角色產生了共鳴。
如果有人想用名聲不佳的貝克德爾測驗(Bechdeltest,即檢驗影片中是否有超過兩名女性角色之間的交談內容與男性無關)檢測《亂世佳人》,那麼其結果一定是高分通過。《亂世佳人》讓一個離經叛道又野心勃勃的年輕女性角色經歷了一整段歷史和多次人生試煉,涵蓋了女性一生中所要經歷的多數艱巨挑戰——驟然失去少女的夢想和純真,雙親亡故,又失去了兩任丈夫、一個未出生的孩子和一個女兒,還失去了好友、真愛和摯愛的家園。然而,她卻憑藉其魄力倖存下來,而不是成為受害者——她以頗富哲學意味的方式應對,把問題留到明天去思考,因為”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人們時常告訴我,《亂世佳人》給予女性莫大的勇氣,讓她們奮鬥下去並且不必循規蹈矩。
儘管《亂世佳人》在種族政治上有明顯的缺陷,但是它仍然挑戰了某些宗教和社會的正統觀念,並對角色及其面臨的困境進行了有現代精神的、可信的塑造,更是經久不衰地影響著不同時代的讀者和觀眾們。
維克多 弗萊明(Victor Fleming)大量運用了門廊空間,諸如前門、窗戶、陽臺和走廊。他反復採用南方電影中慣用的套路,將樓梯作為許多重要戲份的場景。同時它也暗示性地連接了白日與夜晚、社會關係與性欲望、理智與激情等主題。這些臺階和其他空間一樣,都暗示著角色的生活和意志正在發生變化,暗示了其動盪不安的特性。
從來沒有一位女演員被要求出演這樣一個最為激動人心的角色,也沒有人被要求如此持續地進行角色塑造。她依次展現了美貌、醜陋、高貴、平凡,卻永遠是一團不滅的火焰。
身處前女性主義時代,費雯 麗確實是一個被男人包圍的女人,她被男人佔有,被男人愛慕,
被男人左右自己的人生——卻沒有培養出用來對抗將其團團包圍的父權圍牆的女性特質。人們經常引用喬治 庫克對她的評價:”一個為美貌所累的完美演員。”
學界近期從勞倫斯 奧利弗和費雯 麗檔案館藏中發現了新信息,在此之前,這名女演員在傳記和流行話語中均被描述為脆弱、需要關愛和神經質的——她的演技經常被放在這個維度下審視,仿佛她一直在本色出演,而非演繹角色。她最為成功的兩個角色時常被暗示為反映費雯 麗作為女性的分裂自我——在斯佳麗最艱難的掙扎時刻,她表現出的緊張憂慮被歸功於這位女演員對情人勞倫斯 奧利弗的思念,而非她本人的表演才能。在她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兩部作品《亂世佳人》和《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中,她生動形象地從不同又互補的側面演繹出了聲名狼藉的南方佳人。這個被神話化的形象誕生於19世紀早期的種植園浪漫文學,存續於眾多流行影視作品中,至今仍在美國南方文化中保留著強大的影響力,總體上就是美麗的白人女孩,通常還很富有。同時,這一神壇上的形象還象徵著理想的、未墮落的、純潔的美國南方。她應當看起來像個正統的淑女,這意味著她必須故作姿態,不能隨性自然;她要會操控他人,特別是男人;她還要在意外表,並往往在性和感情方面表現得偽善。
但是在父權制度下的美國南方,這一切終歸要付出代價,這些年輕適婚的佳人很快就會轉變為崩潰而苦悶的大齡未婚女人,其美貌和性吸引力已然消散,社會地位變得尷尬,精神狀況也不太穩定。因此,在費雯 麗(時隔12年)飾演的兩個對立的角色——斯佳麗和布蘭奇 杜
波依斯(Blanche DuBois)身上,她分別化身為被美化和被妖魔化的南方佳人——斯佳麗是”南方的倖存者”,一個被迫鼓起勇氣、充滿創業與反叛精神的美國老南方形象,戰勝失敗,勇於犧牲;布蘭奇 杜波依斯是”南方的受害者”,代表著抑鬱的、施受虐狂式的戰後美國新南方。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日漸難以共存的南方女性氣質,當然,也是患有躁鬱症的女演員自身的病理學呈現。
然而在兩部影片中,麗均對角色進行了富有廣度與複雜性的刻畫,相形之下,上述觀點的片面性立刻暴露出來。在《欲望號街車》中,她表現了這個女人的脆弱與狡猾,她的生存之道是在他人面前偽裝自己、用情愛掩飾自己的脆弱。麗呈現了靈活又令人心碎的表演,在誇張的喜劇和恐怖劇之間遊移,同時又不斷博取觀眾們的同情和喜愛。在《亂世佳人》中,從第一幕起,斯佳麗的出場幾乎就是對白人南方佳麗的戲仿,麗的表演舉重若輕。她那鋼木蘭的決心被輕輕地籠罩在招搖輕佻的面紗之下,那就是阻撓阿希禮迎娶他表妹的計劃,並讓自己取而代之。這一幕展現出麗刻畫女性人物的功力,她需要為求生存排除萬難,洋溢著智慧與對自身魅力的自信,還有不自覺的幽默感——隨著劇情的展開,她充分地表現出上述的全部特質。在兩部影片中,她都展現了極強的喜劇天賦,呈現了兩個女人的獨斷專橫、撒謊成性和自我吹噓。
評論家莫莉 哈斯克爾指出,崇高的浪漫”來自男性角色而不是女性角色”,19並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浪漫的男人們卻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讓斯佳麗失望。她的父親把對塔拉莊園的紅土地心懷敬意的理念灌輸給她,卻在她的母親逝世之後精神錯亂。阿希禮 韋爾克斯被證明是個在工作和愛情上都毫無勇氣與想像力的人。瑞特在逃離烈火中的亞特蘭大之後,拋棄她奔赴戰場,留下她獨自面對化作廢墟的塔拉莊園、母親的去世與無助的家人;(在最棒的一夜激情)之後,瑞特又帶著他們的女兒遠走歐洲,最終在她最為脆弱的時刻奪門而去。然而,在男人們外出攻打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之時,大後方的女人們需要應對各種現實問題和情感問題,她們能提供給斯佳麗的撫慰也十分有限。她堅忍的母親由於照顧一個生病的”窮白佬”而去世。身體虛弱的玫蘭妮只能在戰時和重建工作中提供很有限的支持,她由於難產去世,留下斯佳麗照看一蹶不振的阿希禮。故事的結尾,唯一一個與她一起堅強存活下來的母性角色是她忠誠的前奴僕黑媽媽,一個不被允許有任何脆弱時刻的女人。
費雯 麗傳達了一種冷靜的現實主義和女性在絕境中的奮不顧身與進取氣魄,同時也通過讓斯佳麗過於捍衛自己的尊嚴和太把自己當回事兒而製造出幽默效果。她不僅是美國南方上層階級白人女性的縮影,同時也代表了成長于20世紀30年代的一代人,他們在大蕭條的饑餓年代中成長,面臨著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的威脅,並即將進入一場可怕的世界大戰。她也代表了努力維繫家庭的女人們,不管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她們都竭力使家人和家庭團結一致。在著名的”永遠不會再挨餓”一幕當中,斯佳麗傲然孑立,一個龐大的家庭和那些被解放的奴隸們都指望著她,她莊嚴地接受了挑戰。一位鋼木蘭化身為一位離經叛道、前無古人的女性主義女英雄。
她把反差極大的兩半影片縫合在了一起——前半段是充滿鄉愁基調、由白人主導的舊日南方時光,史詩般的內戰與戰後重建,在斯佳麗反抗性地哭訴”我永遠不會再挨餓”之中達到頂點;後半段是家庭情節 劇式的浪漫故事,以美藍和玫蘭妮的死亡、瑞特的離去和斯佳麗淪為孤身一人而告終。
對於如今好萊塢蓄意迎合的、日益增長的女性觀眾而言,情節 劇和愛情片較之內戰題材的影片更有吸引力;格裡菲斯和賽爾茲尼克的史詩片是僅有的兩部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內戰題材影片。並且《亂世佳人》中毫無戰鬥場面,讓觀眾明白戰爭有多麼血腥殘暴的,是絕望的哭嚎、下拉的傷亡名單、亞特蘭大臨時醫院外躺滿傷亡士兵那簡約有力的鏡頭語言,以及瑞特、阿希禮和其他歸來士兵的講述。《亂世佳人》開創了一種美國內戰電影的模式,聚焦在戰時的大後方(因而主要展現女性),忽略或者邊緣化種族議題。
影片美化且拔高了米切爾筆下的美國南方。本 赫克特那番關於”騎士之土”的序言字幕,營造了”純粹的傷感主義,也純粹地歪曲了瑪格麗特 米切爾的本意”。在派倫的解讀中,賽爾茲尼克簡化了小說中種族和階級問題的複雜性,以此營造一種對”純潔的、失落的南方種植園世界”的懷舊。這些扭曲了米切爾筆下更為現實主義版本的舊南方,它充滿”矛盾和內在的失序是一個等待著災難降臨的地方”。
這部作品質詢並推翻了正統的性別角色及人們的預設。女性主義評論者們注意到斯佳麗身上的大男子主義特徵以及她對傳統女性行為和情感體驗的逐步拒斥。比如科拉 卡普蘭(Cora Kaplan)寫道:她的女性氣質是喬裝出來的,其背後隱藏著腹黑又活躍的雄性野心,為了活下去並獲得成功她在處理與男性的關係上多是不動感情且與性無關的,她也不願扮演母親這個角色。而瑞特就負責讓她感受到性的愉悅,並且通過將孩子從她身邊帶走,喚起她的母性。
近來,評論者詹姆斯 A 克蘭克將酷兒理論應用在原著小說上,認為這是”一個對愛情的憧憬感到不安的愛情故事”,斯佳麗和瑞特皆抵觸他們天生的美國南方女性/男性的身份,因此,他們樂於”違背性別、階級、種族和性取向方面的行為規範”。他認為兩人之間的吸引力並非基於欲望,而是一種”共享的觀念、殘忍無情的性格還有與‘舊南方’社會秩序憤世嫉俗的決裂”。他引用酷兒理論家們的觀點,認為如果說斯佳麗 奧哈拉是被男性化的,那麼她的愛情對象阿希禮 韋爾克斯則是被女性化的。他對詩歌和哲學的愛與斯佳麗廢話少說式的實用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最終這個人物也被證明是一個懦夫和可憐的失敗者。
無人質疑瑞特強硬的男性氣概和性能力方面的威武,並且他在兩性世界之間泰然自若地遊走。他並沒有將自己限定在單一性別角色內,他知道怎樣選擇一頂女式軟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