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館文人群體研究 李思清 978710116851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華書局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1,005
商品編號: 978710116851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清史館文人群體研究
ISBN:9787101168518
出版社:中華書局
著編譯者:李思清
頁數:59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325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清史館由民國政府設立,屬官方修史機構。該館累計聘任總纂、纂修、協修、提調等一百餘人,所聘主要是清代光緒、宣統年間已有聲名的科舉文人。本書既是對清史館這一機構的研究,也是對清史館文人群體的研究,同時也利用清史館未刊稿本對《清史稿》編纂過程進行了考辨。本書首次提出「民國時期的光宣文人」這一分析框架,考察了清史館同人在史觀、史例觀以及處理史實的原則等方面與民國知識界和「新史學」間的分歧,解釋了在《清史稿》的傳統史例框架中所蘊含的多元、複雜意蘊。

作者簡介

李思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近代室副研究員。

目錄

導論
第一編
第一章 舫齋載筆:清史館文人群體的形成
一、清史館之議設
二、清史館館長之延聘
三、初期館務運轉
四、纂修及職員之選任
第二章 隱成文派:清史館的人事結構
一、趙爾巽主導下的人員聘任
二、所聘多出甲科
三、「僚友舊誼」
四、各有所尚,隱成文派
第三章 鉛槧暫了:清史纂修的分期與分工
一、修史三期
二、列傳的纂修
三、鄉賢及戚友人傳
四、紀志表分工及衍生著述
第四章 想象與書寫:圍繞史例的討論之一
一、民初清史撰述
二、正史傳統與新史想象:以晏開甲、梁啟超、于式枚為例
附:梁啟超《清史商例》與于式枚按語對照表
三、「內」與「外」;史例觀的衝突
第五章 變局與創例:圍繞史例的討論之二
一、史例商討概況
二、清史作為「變局」
三、紀、傳體例商討
四、志、表體例商討
第六章 歷史與價值:《清史稿》中的話語疊加
一、作為官方話語的「卦臂療親」
二、忠孝節義與「道德的型」
三、道德言說與歷史見證
四、存真、諱飾與話語疊加
第七章 前臣入史:清史館同人與「純忠」之辨
一、明史》中記載的李振聲
二、李振聲與《表忠錄》
三、引決、速死與純忠
四、史實之上的道德關切
第八章 滿洲四君:旗人與《清史稿》之編纂
一、「今人對於清朝,每每視為異族」
二、瓜爾佳氏金梁及其滿洲記憶
三、清史館內的滿漢分野
四、五族共和與「異視」之牆
第二編
第一章 《清史稿》對辛亥革命的記載
一「反民國」與禁售案
二、《清史稿》中的辛亥革命
三、革命史事之取捨及其原因
第二章 清史館同人與辛亥鼎革
一、辛亥革命對清史館同人的影響
二、進退抉擇之紛擾
三、「晚節」難題
四、來自社會輿論的道德評說
第三章 清史館同人與現代中國
一、桐城派的「敗退」
二、《採風錄》的興起
三、從介人到淡出:光宣文人的社會角色
四、新舊之間:緩進與激進的代謝
第四章 清史館內外的文學生活
一、組建或參与詩社
二、同人發起的小範圍雅集
三、征題、刻詩
四、書信談藝論詩
第五章 閔亂傷時:清史館同人詩中的興亡之思
一、登臨詠歌:「托深心於素毫」
二、袁勵准、吳廣霈:最是傷心「劫后吟」
三、頹唐病筆:「有嘆惋無詆麒」
第六章 詩與世代:光宣文人與民初詩壇
一、光宜文人及其「返回去的傾向」
二、光宜、南社與新詩界的三峰並峙
三、金還與胡適:新舊詩人的酬唱交遊
第七章 德音不乖:光宣文人詩中的外患與家國
一、「太息寇萊公」:許承堯的感事詩
二、「夾道陳旌旗」「真見神州淪」之憂慮
三、憂于外患,歸於德音
第八章 清史館同人之經學:以馬其昶治《易》為例
一、重定周易費氏學》對虞翻《易》注的徵引
二、虞費之間:從兌卦看馬其昶與虞翻之不同
三、引虞入費:馬其昶對虞翻《易》說的創造性借鑒
四、馬其昶《易》說中的虞費關係以及桐城傳統
第三編
第一章 稿本與刊本:《宣統本紀》措辭調整
一、清史稿·宣統本紀》爽良稿本纂修概況
二、爽良稿本與正式刊本的重要差異
三、稿本與刊本差異分析
第二章 《德宗本紀》外交史事之記載
一、德宗本紀》外事記載之史源
二、《德宗本紀》中英交涉史事記載特點
三、「當書之例」:使臣任職之記載
四、互見與改人:紀、傳、志、表之呼應
第三章 體例與個案——涉藏史事纂修考之一
一、藏事人史簡況之一:紀、表
二、藏事人史簡況之二:列傳、志
三、涉藏史事之編纂體例
四、刊本與稿本比較:以瞻對史事為例
第四章 《德宗本紀》藏事刪改——涉藏史事纂修考之二
一、瑞淘共人
二、「瑞河初稿」與「終訂底稿」
三、沙藏史事之斟西刪減
四、史信同人之族群身份與藏事觀
第五章 《藝文志》編纂與爭議
一、《長編》初成:從吳士鑒到章鈺
二、版本紛爭:朱師轍與金梁
三、學界評說:《藝文志》面世之後
四、修訂與增補:以《易》類文獻為例
第六章 夏孫桐與《循吏傳》之編纂
一、循吏傳》體例及人傳標準
二、清史列傳。循吏傳》與《清史稿·循吏傳》比較
三、從夏孫桐《循吏傳》稿本看編纂過程
四、循吏傳》中的文苑、儒林人物
第七章 譜系變遷:從《國朝文苑傳》到《清史文苑傳》
一、《國史文苑傳》與易順鼎《國朝文苑傳》
二、《欽定國史文苑傳》與光緒朝續修《文苑傳》
三、譚宗浚、繆荃孫《清史文苑傳稿》稿本
四、立傳規格升降與人物譜系變化
第八章 《清史稿》對桐城文派的記載與評價
一、「方劉姚」與「桐城派」
二、「當嘉、道間,傳古文法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