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黑澤明自傳,誕辰115周年紀念版。 顛覆想象,霸氣墨鏡背後的他竟然是:跟不上課程的「笨小孩」,崇拜哥哥的「小哭包」,26歲的「待業青年」,整頓職場的「10后」還原擁有超·絕「反差感」的黑澤明。 成為大師之前,一個普通人找到自己熱愛的事:你18歲時最想做的事未必適合你,但請相信,你做過的事都不會是無用功! 去他的偽飾,我要做清醒又有趣的人:不妥協,不內耗,也不服輸!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黑澤明將鏡頭轉向了自己,從生命伊始的鮮明記憶開始,到《羅生門》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為止,回顧了自己人生前40年的成長曆程。小時候曾因愛哭而被稱作「酥糖」?撥電話的時候手指像黑猩猩一樣,但擁有頂級「文科腦」?畫家夢想破碎后,意外進入行電影業?以為職業生涯就要完蛋的時候,卻迎來了《羅生門》獲獎的消息?讓我們跟隨黑澤明的「鏡頭」,追溯他一路走來的成長軌跡。作者簡介
黑澤明(1910-1998),日本導演。1910年,出生在日本東京。1936年,進入P·C·L電影製片廠,師從山本嘉次郎導演。1943年,處女作《姿三四郎》上映。執導的《羅生門》(1950)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七武士》(1954)獲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德爾蘇·烏扎拉》(1975)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影武者》(1980)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1990年,黑澤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1999年,被《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亞洲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目錄
第一章 酥糖與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