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婁清,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文博研究館員,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國家文物局方案審核專家組成員。1984年迄今,先後在貴州省文化出版廳文物處、貴州省博物館、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從事文物保護研究工作,並參與貴州省文物保護工作的一線調研,獲評”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優秀個人”。
目錄
總序
前言
一、長坡嶺古道
二、從黑泥哨古道到打鐵關古道
三、關嶺的古道
四、盤江橋和北盤江兩岸古道
五、蔣炳堂其人其事
六、馬嶺古道(含木橋)
七、花江摩崖石刻群
八、”千年古道”造就的青岩”吉城”
九、赤水河的梁橋文化
十、二郎灘”曉諭碑”提供的赤水河鹽運信息
十一、金沙縣”鹽茶馬互市”文物遺存
十二、穿風坳古道
十三、”龍場九驛”考辨
十四、”水西十橋”今安在
十五、”牂舸要路”楠杆子
十六、赤水石窟寺和摩崖造像
十七、習水望仙台袁錦道祠
十八、測繪石鵝咀摩崖造像和調查”半壁寺”
十九、調查測繪石窟寺和摩崖造像
二十、”嚴登首功名坊”和茶土坪”觀音堂”
二十一、石阡華峰寺和施秉華嚴洞
二十二、太極洞和龍塘溝摩崖造像
二十三、從涼風洞到紅布岩
二十四、金沙大寶洞和觀音洞
二十五、長順魏家坡觀音洞造像
二十六、惠水九龍山摩崖造像
二十七、花溪高坡
二十八、荔波水甫村
二十九、黔桂古道——”黎明關”古道
三十、黔桂古道——平塘雲陽關
三十一、榕江腳車村
三十二、榕江朗洞鎮和臘酉塘
三十三、榕江客家圍屋和會館
三十四、安龍縣
三十五、”西南屏障”捧乍鎮
三十六、綠蔭古道和下壩古道
三十七、冊亨縣的古道和橋樑
三十八、從冊亨到望謨
三十九、望謨和羅甸的古橋和古道
四十、都勻鳳囀遇仙橋和擺坑寨
四十一、獨山的古道、洞穴和橋樑
四十二、都勻的古道和橋樑
四十三、從都勻到貴定
四十四、惠水牛場橋
四十五、石阡困牛山紅軍戰鬥遺址
四十六、貴陽黔靈山
四十七、貴定了迷河古渡古道古橋
四十八、再走都勻
四十九、清鎮衛城
五十、貴陽南明區四方河寨
五十一、平壩高峰鎮的古道和泉井
五十二、清鎮玉冠山
五十三、趕赴赫章 縣
五十四、從赫章 縣到六枝特區
五十五、六枝二塘古道
五十六、冊亨縣八渡鎮
五十七、經望謨到廣順
五十八、福泉卡龍橋和高石頭石刻
五十九、安順西秀區肖曹祠
六十、務川甕溪橋
六十一、務川龍潭村和桃符社區
六十二、務川沈家壩古建築群
六十三、鳳岡縣天橋鎮
六十四、鳳岡縣的牌坊和古墓葬
六十五、清鎮駱家橋和明威武所遺址
六十六、前往仁懷
六十七、仁懷九倉鎮和茅壩鎮
六十八、仁懷茅壩鎮
六十九、仁懷魯班街道和壇廠街道
七十、桐梓天門河水電廠舊址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于我而言,田野調查工作,貫穿近40年文物保護從業經歷。
因籌辦”貴州侗族建築及風情展覽”工作所需,1985年春節,我深入侗族聚居的從江縣和黎平縣調查並體驗侗族風情。年初三,我與一起從事文物建築保護工作的二位啟蒙老師”羅工”(羅會仁,貴州省博物館原副館長,時在貴州省文化出版廳文物處負責古建築保護工作)和”李工”(李多扶,時任貴州省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貴州省文物保護顧問),還有六枝特區文化館的徐美陵,為製作展覽所需的建築模型,對地坪風雨橋進行測繪。自此始,”羅工”“李工”與我這個”老中青”結合的三人組,一直是20世紀80年代貴州傳統建築調查工作的標配。
1986年,國家文物局在”貴州侗族建築及風情展覽”舉辦後,贈送貴州的一輛北京212吉普車,貴州省文化出版廳(今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文物處將其作為調查工作專用車輛,”老中青”三人組也在年初增加一名固定的駕駛員馬啟發,成為四人組合。只是那個年代貴州公路通車里程太少,在田野調查期間,馬啟發與我們大多聚少離多,送到通車公路盡頭,一別四五日後再相見是常態。重點調查區域包括黔桂湘3省區結合部,調查重點是侗族村寨的空間分佈、居住環境、傳統建築和民族風情;
“老中青”組合各有分工,”羅工”主要負責文獻和記錄,”李工”主要負責繪圖和攝影,我初期協助”李工”進行測繪,在沒有照相機的時候,只能以手繪圖記錄面對的傳統建築。在1987年下半年為我配備照相機後,開始增加了攝影和後期洗印照片的任務。但那年月的田野調查工作,因受限於每次出行的膠片數量,面對各類建築法式和裝修手法的記錄,仍以手繪為主,影像記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馬啟發則負責交通保障和後勤。
1987年,在”老中青”組合調查外,我開始嘗試帶隊進行田野調查工作。
“老中青”組合的最後一次任務,是因大方奢香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工作所需,於1990年年初對雲貴川3省彝族村寨及建築進行的調查。
1993年,為完成該館建成後的基本陳列內容和形式設計,我率隊對奢香開闢的”龍場九驛”和赤水河流域的彝族土司莊園群進行了實地調查,”龍場九驛”古道本身以及線路上留存的城鎮、村寨、建築、渡口、驛站、橋樑、牌坊及基本保存完整的古驛道,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年月,每日回到駐地,會對當日測繪的圖紙進行整理,對抄錄的碑刻進行謄寫。
1996年,我從貴州省文化出版廳調到貴州省博物館工作後的10年間,雖然閱讀歷史文獻的時間多了,但田野調查工作量則大幅減少。只是2000年,在與恩師”巴婁”(吳正光,先後任省文化出版廳文物處處長、省博物館館長)一道主編《貴州的橋》一書期間,對貴州古代橋樑進行過相對系統的田野調查:其餘就是我個人偏好的貴州現存古代牌坊的田野調查。
2006年10月,我再調至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工作後,分管大型基本建設工程中的文物保護調查工作。2007年,參與了作為中意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村落文化景觀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田野調查工作。同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啟動後,著重對貴州各民族村落文化景觀、鄉土建築、工業遺產,以及文化線路進行專項調查和課題研究。2009年年底,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立。2011年,在承擔國家文物局”貴州古代驛道線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課題前後,持續進行了涉及線形文化遺產類保護利用研究省部級和國家社科課題的田野調查工作。2016年,我提出的在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背景下,以調查、記錄貴州地面不可移動文物影像資料為目的的”貴州傳統建築文化影像記憶工程”啟動,迄今獲取了大量的數字影像資料,該工程仍在持續進行中。
2017年參與國家文物局安排和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受雲南省文物局委託,對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貴州境內遺存進行現狀調查及資料收集工作。自此,開始嘗試撰寫田野調查筆記。2018年後,相繼參與了德江縣楓香溪鎮、楠杆土家族鄉和碧江區漾頭鎮茶園山村的文化遺產資源調查。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持續參加了首次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貴州段)和貴州省長江流域文物資源調查等田野調查工作。由於在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專項調查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貴州省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榮獲”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先進單位”,副主任石斌和我榮獲”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優秀個人”,獲得國家文物局通報表揚並頒發證書。
本書收錄的,就是我自2017年參與貴州茶馬古道遺存現狀調查工作以來的田野調查筆記,是在行走貴州各地進行實地調查基礎上,對文化遺產資源所見所聞及相關歷史信息的記錄。由於稱呼習慣因素,書中個別不可移動文物的名稱、地名等與其他專項調查登錄名稱不一致,請讀者在閱讀中注意辨別。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