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學要論-中醫脈學及仲景脈法探究 武紫暉 黎輝 978751522932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醫古籍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14
商品編號: 978751522932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脈學要論-中醫脈學及仲景脈法探究
ISBN:9787515229324
出版社:中醫古籍
著編譯者:武紫暉 黎輝
頁數:50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301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脈學要論:中醫脈學及仲景脈法探究》上篇,主要探討了脈診基本理論,從氣血理論出發,探析了諸般脈象產生的機理;並參考陰陽理論、氣血理論等,探討了陰陽脈診法,如兩寸前主咽以上及皮毛諸疾、右寸後主肺、左寸後主心、右關前胃關後脾、左關前膽關後肝、右尺前大腸尺後腎陽、左尺前小腸尺後腎陰等;並以”虛實”為總綱,以”沉浮、遲數、滑澀”為六目,以”上下、來去、至止、前後、內外、曲直、厚薄、軟硬、溢覆”為九象,合為兩綱六目九象,凡臨證所見諸般脈象,無論簡單還是複雜,皆可以此理論描述之、研究之。
《脈學要論:中醫脈學及仲景脈法探究》下篇,主要研究了常見的二十七脈的基本脈象、病理意義、臨床相關脈案等。如數脈有”至數之數”與”來去之數”之分,遲脈有”三至之遲”與”來去之遲”之分,長脈有”形體之長”與”往來之長”之分,有滑澀脈、雙弦脈等。並參考《傷寒》《金匱》相關條文,探討了條文中相關脈象的基本脈理;更參考諸家之說,以補充完善諸脈的生理病理意義。脈案主要選取于李士懋、趙紹琴、秦景明之實踐,其皆為脈診大家,而脈案中其脈象描述更是清楚明瞭,最能恰當地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臨床學習確實值得細細研讀。

作者簡介
武紫暉,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專業(《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向),現任教于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從事中醫教學、臨床與研究工作。理論方面,認為”人以陽氣為本”,而”陽氣旺則脾胃健,脾胃健則氣血足,氣血足則百病不生。”臨床治病擅用溫陽之法,結合六經辨證、平脈辨證,以治多種內傷雜病,如呼吸系統、脾胃系統疾病等。
黎輝,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現工作于重慶市北碚區中醫院,從事臨床與科研教學工作。臨床治病擅用健運脾胃之法,結合八綱辨證,以治療如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疾病、身心疾患等多種疾病。

目錄

上篇 脈理篇
一、脈及脈診法的發展
二、脈診在臨床診斷中具有決定性意義
三、寸口獨主五臟
四、脈乃氣血之先見
五、氣血的變化對脈象的影響
六、臟腑、氣血與脈的配屬原則
七、脈象的構成要素
八、脈之胃、神、根
九、脈以虛實為總綱
十、脈象的描述、分級、記錄
十一、臨證如何摸脈
十二、診無假脈
下篇 二十七脈解
一、浮脈
二、沉脈
三、遲脈
四、數脈
五、虛脈
六、實脈
七、滑脈
八、澀脈
九、微脈
十、細脈
十一、大脈
十二、長脈
十三、短脈
十四、動脈
十五、洪脈
十六、弱脈
十七、濡脈(軟脈、硬脈)
十八、弦脈
十九、緊脈
二十、芤脈

前言/序言
診有神、聖、工、巧者。望而知之謂之神:望其五色,視其精明,以知五臟之盈虛;聞而知之謂之聖:聞其五音,嗅其氣味,以知六腑之強弱;問而知之謂之工:問其五味,察其寒熱,以知邪之所在;切而知之謂之巧:切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病之所起。
縱觀四診,唯脈診最貴、最准、最難。脈診之貴,貴在可”占外知內”而”視死別生”,貴在使”虛實明瞭”而”寒熱清晰”,貴在使”升降分明”而”出入顯然”。脈診之准,准在其”定位準確”而”病性了然”,准在使”病情昭彰”而”愈後顯明”。脈診之難,難在其”脈體難明”而”脈力難辨”,難在其”脈理精微”而”脈象紛然”。
統觀中醫,最難跨越之山岳有二,一為《傷寒》,一為脈診。《傷寒》之難,在於六經理論的解析,在於六經思維的形成,在於六經治法的應用,在於六經方藥的變通。若平素能細細研究六經之文、多多思考六經之變、時時應用六經之法、每每使用六經之方,日久則《傷寒》之難必然攻克,已然高屋建瓴,而一覽眾山皆簡。脈診之難,在於脈象的認識,在於脈理的明瞭。若平素能多多研讀於脈診之書、細細辨識於脈象之要、病病思考脈象之理、藥藥對應脈象之異,日久則脈診之要必然爛熟於心而精然於指下,然後自能變通於臨證。故脈診者,只有心中清明,方能指下了然,再行論治,自然效如桴鼓、拔刺、雪汙。
筆者初學于《傷寒》而後學于《金匱》,有感於聖論之精微而不能盡解,遂取一端,欲從脈法以微探其究。而脈學又是中醫諸多理論中最難學習者之一,而欲解仲景,欲精臨證,必當熟悉於脈理,熟練於脈診。遂參考于《傷寒》《金匱》,而查閱於《內》《難》諸書,前後共閱讀脈學相關著作三十餘部以上,並參考學生時諸位老師的經驗及筆者臨證的實踐,而從脈診基本理論及二十七脈兩大方面進行研究,並作此書。
本書上篇,主要探討了脈診基本理論,從氣血理論出發,探析了諸般脈象產生的機理;並參考陰陽理論、氣血理論等,探討了陰陽脈診法,如兩寸前主咽以上及皮毛諸疾、右寸後主肺、左寸後主心、右關前胃關後脾、左關前膽關後肝、右尺前大腸尺後腎陽、左尺前小腸尺後腎陰等;並以”虛實”為總綱,以”沉浮、遲數、滑澀”為六目,以”上下、來去、至止、前後、內外、曲直、厚薄、軟硬、溢覆”為九象,合為兩綱六目九象,凡臨證所見諸般脈象,無論簡單還是複雜,皆可以此理論描述之、研究之。
本書下篇,主要研究了常見的二十七脈的基本脈象、病理意義、臨床相關脈案等。如數脈有”至數之數”與”來去之數”之分,遲脈有”三至之遲”與”來去之遲”之分,長脈有”形體之長”與”往來之長”之分,有滑澀脈、雙弦脈等。並參考《傷寒》《金匱》相關條文,探討了條文中相關脈象的基本脈理;更參考諸家之說,以補充完善諸脈的生理病理意義。脈案主要選取于李士懋、趙紹琴、秦景明之實踐,其皆為脈診大家,而脈案中其脈象描述更是清楚明瞭,最能恰當地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臨床學習確實值得細細研讀。
然,脈理如山,脈著如林。山之高不可丈量,林之多不可勝數。以無盡之林木,量無極之高山,終非人力可為,況筆者僅有個人之力,雖曆四年,修改七遍,但仍不能盡數脈理,而遺漏者甚多,又不能盡覽脈著,而至缺陷錯謬者不少。故誠請諸位讀者,凡見錯而批之評之,凡見謬而指之正之,凡見漏而補之廣之,並告于筆者,不勝感激!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