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教材包括新風的基本理論、室內新風與衛生健康、被動式居住建築與室內新風需求、新風量計算與分析、新風熱濕處理原理與技術、空氣淨化技術與原理、住宅建築新風工程設計相關的標準、室內外設計參數的選取、空氣能量回收原理與技術、新風系統設計、新風設備與系統、新風系統的施工與調試、相關設備介紹等。該書從基礎理論和工程兩個角度對住宅新風系統及污染物控制進行了系統性介紹,適合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本科生使用,亦可為相關領域工程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作者簡介
于靖華,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主任,第1學位中心論文評閱專家、湖北省暖通空調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土木建築學會製冷學會理事會理事,武漢製冷學會青年委員會委員,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學院教指委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築節 能、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室內熱舒適。主持和參與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6項,校企合作項目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相關研究論文90餘篇,出版教材1部,獲批專利8項,是《Energy and Buildings》和《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pplied Energy》等的論文評審專家。先後獲得中國百名暖通空調傑出青年、中國製冷學會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湖北省製冷學會青年才俊獎、教學競賽二等獎、教學質量二等獎、校優秀教師班主任、優秀共產黨員、德師風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和獎項。主講的《空調工程》於2022年獲批省級金課。
目錄
目 錄1 緒 論 11 1 概述 11 2 新風及新風系統的定義 21 3 新風系統的作用 31 4 新風系統的發展 31 5 室內空氣環境的評價與新風系統的監測 7參考文獻 102 室內新風與衛生健康 122 1 人體新陳代謝需求 122 2 居民室內停留時間 132 3 室內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輕度影響 152 4 室內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重度影響 192 5 室內新風標準 292 6 小結 38參考文獻 393 被動式建築與自然通風設計 433 1 建築能耗概述 433 2 被動式建築技術發展概述 473 3 被動式建築自然通風技術發展概述 513 4 自然通風基本原理 523 5 被動式強化自然通風設計 543 6 建築自然通風發展趨勢 653 7 小結 67參考文獻 674 新風量計算與分析 704 1 根據《住宅新風系統技術標準》設計新風量 704 2 根據ASHRAE 62 2-2016設計新風量 724 3 性能設計法 754 4 污染物散發量計算 754 5 典型住宅建築場景計算示例 814 6 小結 90參考文獻 905 新風熱濕處理原理與技術 915 1 熱濕處理基本原理與途徑 915 2 空氣與水直接接觸時的熱濕交換 935 3 表面式換熱器空氣熱濕處理 965 4 其他加熱加濕方法 1075 5 空氣的減濕方法 1125 6 小結 119參考文獻 1196 空氣淨化原理與技術 1216 1 懸浮顆粒物淨化原理與技術 1216 2 微生物污染物淨化技術 1276 3 氣態污染物淨化技術 1316 4 小結 136參考文獻 1377 空氣能量回收原理與技術 1387 1 排風熱回收概述 1387 2 全熱回收與顯熱回收 1397 3 轉輪式熱回收裝置 1397 4 板翅式熱回收裝置 1417 5 熱管式熱回收裝置 1427 6 中間冷媒式熱回收裝置 1437 7 熱泵式熱回收裝置 1447 8 小結 145參考文獻 1458 新風系統設計 1478 1 概述 1478 2 新風系統類型 1478 3 住宅新風系統設計流程 1498 4 新風熱濕處理計算 1498 5 氣流組織介紹及設計 1538 6 新風系統管道形式 1628 7 新風口的設置 1648 8 新風系統阻力計算 1658 9 BIM應用 1678 10 CFD數值模擬技術應用 1708 11 小結 179參考文獻 1809 新風系統與設備 1819 1 新風系統分類 1819 2 新風設備 1849 3 智能新風系統 1889 4 小結 18910 新風系統的施工與調試 19010 1 一般規定 19010 2 施工細則 19110 3 系統調試與試運轉 19810 4 竣工驗收 215參考文獻 216附錄 產品列表 218A 1 管道式單向正壓型 218A 2 管道式單向負壓型 226A 3 管道式雙向無熱回收型 228A 4 管道式雙向帶熱回收型 231A 5 普通單向正壓型(無管道櫃式) 241A 6 普通雙向熱回收型(無管道櫃式) 243A 7 普通單向正壓型(無管道壁掛式) 248A 8 普通單向負壓型(無管道壁掛式) 252A 9 普通雙向無熱回收型(無管道壁掛式) 253A 10 普通雙向熱回收型(無管道壁掛式) 256
前 言
前言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們對空氣品質也越來越關注。受室外環境和室內裝修材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室內環境並不樂觀。室內空氣品質一直以來都是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為重要的方向,營造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是本專業從業人員的職責。通風不足是目前我國住宅建築普遍存在的問題,為營造健康舒適的室內空氣環境,適用於住宅建築的機械通風系統——住宅建築新風系統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傳統的通風已很難涵蓋這部分內容,編寫本書即為滿足建築室內空氣品質營造方面課程教學的需求。本書是編者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需求編寫而成,共九部分內容:室內新風與衛生健康、被動式建築與自然通風設計、新風量計算與分析、新風熱濕處理原理與技術、空氣淨化原理與技術、空氣能量回收原理與技術、新風系統設計、新風系統與設備、新風系統的施工與調試,系統全面的講述了新風系統的基礎理論、系統設計與施工,既強調基本原理、技術和設計方法知識體系的完備,又注重與施工、調試等實踐知識的聯繫,還考慮與產品、設備相關行業的相互配合。本書的特點為:結合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特點,從建築設計、設備系統建立完整的住宅建築新風系統課程內容;從基礎理論和工程設計兩個角度,全面系統的闡述了住宅建築新風系統及污染物控制;注重對新風系統設計過程和設計方法的系統培養,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書可作為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教材,也可為相關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支持。本書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由羅勇強編寫,第四章 、第五章 由於靖華編寫,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由王飛飛編寫,第九章 由剛文傑編寫,第十章 由徐新華編寫,附錄由沈國民編寫。全書由徐新華和于靖華統稿,華中科技大學王勁柏教授擔任主審。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國內外學者的文獻資料,在此向參考文獻的作者表示真誠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謝。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且本書涉及的學科內容廣泛,有不妥和錯誤之處,懇請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