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生哲學 錢耕森 978752021624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2021624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和生哲學
ISBN:9787520216241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
著編譯者:錢耕森
頁數:37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23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和生」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與主脈,體現了中國哲學固有的精神內涵。「中國和生哲學」揭示了中國傳統「和」文化的本質特徵,是富有民族、時代和世界精神的新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錢耕森創立的「大道和生學」,體現了中國哲學固有的精神內涵,既和且生,是和與生的統一,不同而和,生生不息,是包容的活的哲學。

內容簡介

「中國和生哲學」是錢耕森先生三十多年來精研中國傳統哲學中「和生」思想所形成的新哲學體系。「和生」即「和諧共生」,是生命共同體的和諧共生、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它所要回答的是宇宙萬物如何生成發展的問題,並揭示其生成發展之規律,以指導實踐。它的理論構建是「大道和生學」與「大道和同學」,理論應用為「三態」(生態、世態與心態)的「和生」,涉及自然、社會與人生這三大領域。「和生」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與主脈,體現了中國哲學固有的精神內涵。 「中國和生哲學」揭示了中國傳統「和」文化的本質特徵,是富有民族、時代和世界精神的新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作者簡介

錢耕森(1933—2023),安徽大學資深教授、國際知名學者、哲學家。1951—1958年,分別就讀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金岳霖、馮友蘭、張岱年、朱光潛、賀麟、鄭昕和張世英等著名哲學家,畢業后一直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錢耕森涉獵深廣,包容並蓄,其研究領域涉及儒、道、釋,時間跨度從古代、近代到現當代。他依託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而豐富的「生生」與「貴和」理念,傳承發展了史伯的「和生」說,結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精神,創建了「中國和生哲學」的新體系,為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2017年度湯用彤學術獎。 出版著作三本,主編二本,在海內外發表論文三百余篇。

目錄

上編 中國和生哲學概論
第一章 和諧思想的新突破:「生物之用,和為貴」
一、「禮之用,和為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二、「和為貴」的本義與底蘊:「和實生物」——「生物之用,和為貴」新論的提出
三、「和生」的普遍性及現實指導意義
第二章 中國和生哲學的構建
一、緣起於《「和為貴」新論——儒家與現代化》「和生」理念的提出
二、繼史伯絕學,建立「和生學」及「三態和生」的研究
三、以「大道」立論,創立與豐富「大道和生學」新體系
四、以「和生」為主脈,構建與完善中國和生哲學
第三章 中國和生哲學的理論淵源
一、史伯的「和實生物」說
二、老子的「道生萬物」說
三、莊子陰陽「交通成和」的「氣生」說
四、《周易》的「太和」「生生」說
五、孔子儒家的「仁愛」與「中和生萬物」說
第四章 中國和生哲學的宇宙觀:「大道和生學」
一、「大道和生學」的宇宙本體論:和氣生萬物
二、「大道和生學」的宇宙生成論:萬物和諧共生——萬物和諧共生的「五大核心要素」
三、「大道和生學」中的「平衡」與「中和」理論
第五章 「大道和生學」的四大核心理念
一、「道」是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
二、「氣」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元素與核心概念
三、「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精髓
四、「生生」是中國哲學的第一原理
第六章 中國和生哲學的宇宙觀與價值觀:「大道和同學」
一、「大道和同學」探討的主要問題
二、「大道和同學」的理論淵源
三、「大道和同學」的基本理論
四、「大道和同學」的價值追求
五、「大道和同學」與「大道和生學」的內在統一
中編 和生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與主脈
第七章 中國哲學中和生哲學主脈的必然性
一、從中華農耕文明來看和生哲學產生的必然性
二、從中華文化的特質看和生哲學形成的必然性
三、從系統論哲學視角看和生哲學的客觀必然性
四、從中國哲學史來揭示和生主脈存在的客觀性
第八章 史伯首創中國古代和生哲學
一、史伯和生哲學的理論淵源——兼論史伯對前人思想的傳承
二、史伯「和實生物」的和生哲學
三、史伯「和同」的政治哲學
四、史伯「和合」的方法論思想
五、歷史記載中的史伯與伯陽父
六、史伯所創和生哲學的歷史貢獻
七、史伯是中西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兼論中國哲學史的開端
第九章 《周易》、管子、晏子的和生哲學
一、《周易》「太和生物」的和生哲學
二、管子「和乃生,不和不生」的和生哲學
三、晏子「君臣可否」中的和生哲學
第十章 老子、道家、道教的和生哲學
一、老子「道生」說對史伯和生說的發展與貢獻
二、莊子「氣生」說對史伯和生說的發展與貢獻
三、《淮南子》宇宙萬物生成論中的和生哲學
四、道教《太平經》宇宙本原和萬物生成論的和生哲學
第十一章 孔子、孟子、荀子的和生哲學
一、孔子「和而不同」與「仁學」的和生哲學
二、孟子「民為貴」與「人和」的和生哲學
三、荀子「萬物各得其和以生」的和生哲學
第十二章 王夫之「太和生萬物」的和生哲學
一、「太和生萬物」:「太和 縕之氣,為萬物所資始」
二、「太和生萬物」的內在結構:「陰與陽和,氣與神和」
第十三章 孫中山「互助」論的和生哲學
一、人類進化之主動力,在於互助
二、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
三、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
四、「互助」論體現了「和生」之精神
五、「互助」論的現代價值
第十四章 馮友蘭「仇必和而解」的「大和」哲學
一、「大和」是馮友蘭孜孜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二、馮友蘭認為「仇必和而解」就是客觀辯證法
三、「和」的哲學:中國哲學的傳統和世界哲學的未來
四、「和」的哲學:「為萬世開太平」最寶貴的哲學
第十五章 方東美「廣大和諧」的生命哲學
一、「廣大和諧」即人與宇宙融通一致的和諧系統
二、「廣大和諧」:生生而和諧的生命宇宙觀
三、「旁通統貫之整體」的機體主義哲學
四、旁通統貫之整體的機體主義是中國哲學的主流
下編 和生哲學的實踐應用:「三態和生」
第十六章 「三態和生」概述
一、「三態和生」應用體系的建立
二、「三態和生」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三、「三態和生」哲學理念與智慧的概述
四、「陰陽中和平衡」是「三態和生」的關鍵
五、「仁愛」「忠恕」是「三態和生」的倫理道德基礎
第十七章 《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與「三態和生」
一、《周易》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發展變化
二、「一陰一陽」體現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三、人法天地「剛健有為」與「天人協調」論
四、「剛健有為」「天人協調」與「三態和生」
第十八章 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理念與「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