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哪些中國傳統思想能夠為通用人工智能提供上層建築的支撐? 如何用人工智能數理模型來解讀中國思想? 什麼是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 從數理模型角度看,為什麼傑出人才如此難以培養? 《為人文賦理》的主題是從通用人工智能的視角來詮釋中國的思想。朱松純教授致力於搭建人文社科與通用人工智能的雙向連接,本書是為人文賦「理」,即以人工智能的數理與認知模型詮釋中國思想,試圖為中國優秀哲學思想構建嚴格的數理體系,以便中國思想可以在正在到來的智能時代指導社會治理與實踐,從而轉化成強大的生產力。為此,本書先從智能時代的文明與道路說起,基於文明起源與演化的歷程指出演化的關鍵在於「心」的出現,探索「心」的構成。接下來,本書提出一個中國傳統思想的「五綵線」模型,並挑選具有代表性的類別如陰陽、風水、易經、因果baoying、禪宗、理學、心學、漢字等,用人工智能數理模型對其進行解讀。終章,本書簡要介紹了智能社會治理的社會實踐。作者簡介
朱松純 1996年獲得哈佛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統計學與計算機科學教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視覺、認知、學習與自主機器人中心主任。他長期致力於為視覺和智能探尋一個統一的統計與計算框架:包括作為學習與推理的統一表達和數字蒙特卡洛方法的時空因果與或圖(STC-AOG)。他在計算機視覺、統計學習、認知、人工智能和自主機器人領域發表了400 多篇學術論文。他曾獲得了多項榮譽,2003年因圖像解析領域的工作成就獲馬爾獎,1999年因紋理建模、2007年因物體建模兩次獲得馬爾獎提名。2001年,他獲得了NSF青年科學家獎、ONR青年研究員獎和斯隆獎。因為在視覺模式的概念化、建模、學習和推理的統一基礎方面的貢獻,他2008年獲得了國際模式識別協會授予的J K Aggarwal獎。2013年,他關於圖像分割的論文獲得了亥姆霍茲獎(Helmholtz Test-of-Time Award)。2017年,他因生命度建模工作獲國際認知學會計算建模獎。2011年,他當選IEEE Fellow。他在2012年和2019年兩次擔任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CVPR)主席。作為項目負責人,他領導了多個ONR MURI和DARPA團隊,從事統一數學框架下的場景和事件理解以及認知機器人的工作。目錄
推薦序一 探索智能時代科技與人文協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