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經歷困境,感覺被困在人際關係、職業發展、成癮等等問題之中。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麼,但卻總是無法邁出這一步去實現它。然後便開始責備和羞辱自己,並停留在自我懷疑的循環中,毫無結果。
本書彙集了有科學研究支持的專業解決方案,包括作者親身經歷的臨床實踐,透過形象的案例,旨在幫助你帶著目標、自信和自由向前邁進,成為真正的自己。
作者簡介
[美]布裡特 弗蘭克(BRITT FRANK)
社會工作碩士,持證臨床社會工作者,實驗心理學家協會會員,臨床醫生,教育家,創傷專家。她先後獲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學士學位,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社會工作碩士學位,也是堪薩斯大學屢獲殊榮的兼職教授。弗蘭克在情緒健康和心理康復方面造詣頗豐。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焦慮,具有超能力
沒有焦慮,我們就會被卡住
第二章 卡住的潛在好處
第三章 動機神話
第四章 陰影商
為什麼你需要自己厭棄的那部分
第五章 何以為人
三節 速成課帶你快速入門親密關係
第六章 友情與約會的親密世界
第七章 不善於處理情緒的家庭
第八章 信任你使用的手段
如何擺脫不良習慣的困擾
第九章 做一名知性的成年人
第十章 一起玩吧
致謝
前 言
推薦序
年少時,交個朋友多簡單啊,就如那首兒歌所唱:”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長大以後,交友卻似乎變成了一件讓人感到彆扭的尷尬事,大家都更少主動與某人交好了。是啊,在大家都沒有表示出交友的意願時,又有誰會自降身份、冒著慘遭拒絕的風險去問另一個成年人:”你願意和我做朋友嗎?”我敢肯定,鮮少有人會這麼做的。因為這會立馬讓你變得”卓爾不群”,另類而又扎眼。設想一下孩子初到一所學校,看到周圍滿是陌生面孔時的那種感覺吧!
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梅雷迪斯 阿特伍德(Meredith Atwood)的節 目《同樣的24小時》(The Same 24 Hours)中聽到了布裡特的聲音。這段播客採訪讓我忍不住笑出了聲。其中的觀點也讓我佩服得點頭如搗蒜,有好幾次我甚至脫口而出”我的天啊!”這位機智幽默、思慮周全、不拘小節 、心直口快的心理治療師究竟是何方神聖?我真想和她做朋友。
倘若當時有《卡住的藝術》這本寶藏圖書就好了。如此,我就能從中找到安慰和指引,只可惜事與願違。於是,我在照片牆(Instagram)上給布裡特發了一條傻乎乎且幼稚的私信。
幸虧我面對的是布裡特,她有能力在3秒鐘內消除社交媒體中的”中學食堂”(注:如前提到的主動交友的尷尬)尷尬,因為她打心眼裡贊同阿爾伯特 埃利斯(Albert Ellis)的那句古怪言論——人人都很糟糕,人人都會犯錯。要知道,儘管大家都認同阿爾伯特 埃利斯是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但喜歡他這句話的人卻是掰著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的。
轉眼間,我們就快認識兩年了。現在布裡特不僅是我可親可敬的同事,更重要的一點是,她還成了我的閨蜜。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人類有些行為真挺讓人抓狂的。明明知道該做什麼,卻偏偏不做,而且還時不時地為這類問題煩躁不已。當然,像這種人類的矛盾之處,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人們早已見怪不怪了。
早在2000年前,有個名叫掃羅的猶太人在給羅馬人的信中寫道:”我真搞不懂自己。因為我總是做那些讓我感到討厭的事,卻偏偏不做我想做的事。”末了,他又說了一句特別容易引起共鳴的話:”我只有做正確事情的願望,但缺乏執行它的能力。”竊以為掃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人類共同的癥結所在。
大概,卡住的關鍵特徵就是上述這些激烈的思想鬥爭吧。但是,正如快樂的體驗一樣,用隱喻定義卡住的狀態應該更便於人們理解(沒錯,在本書中,布裡特會向你展示,行為科學家是如何闖入語言藝術的海域,並使用隱喻掀起了狂風巨浪的)。發展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 凱根(Robert Kegan)博士認為,”卡住”的狀態恰如一個人同時踩下了”油門”和”刹車”。想想看,這是一種什麼情況:一隻腳踩在油門上(你的意願),另一隻腳卻踩在刹車上(反其道而行之)。
我們正踩下油門,希望汽車開往前方,然而踩下刹車卻使汽車紋絲不動。這是何等的無奈與煎熬!
如果你正在看這本書的話,我想你應該很希望知道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前進不得、後退不能的狀態吧。我再大膽猜測一下,你是不是已經做好準備,從旋轉木馬一躍而下,或者早已逃離那個”遊樂園”了呢?
恭喜你,那個指引你走向正確出口的嚮導已經在你身側了。
布裡特 弗蘭克會充分發揮其坦率、人道和幽默之能事,為你揭開創傷產生的層層面紗,幫助你找到卡住的原因(提示:根本就不是你想的那樣!),預測你還會在哪些事上再次被卡住(提示:回家過節 時一定要記得把這本書帶上喲),以及如何給那些卡住的”關節 “上油從而解除卡定的狀態(注意:每章 都附有實操練習)。
不管怎麼說,我要為你直面問題的勇氣點贊。既然你有勇氣承認生活中的某一領域出了岔子,致使你不停地在原地打轉,那麼我就該義不容辭地告訴你本書的內涵所在。
本書雖不能保證你一下子就能做出改變,但它一定會鞭辟入裡、毫不留情地直指你的癥結所在。只有把歌舞伎舞臺上的”三色幕”扯下來,你才能看到那個黏糊糊、髒兮兮的陀螺到底長什麼樣。這聽起來很有趣吧。但是,實踐起來可能沒那麼有趣。不管怎樣,重要的是卡定即將解除!
如果你真的煩透了整天被卡住的生活狀態,那就別傻站著了,趕緊追隨布裡特的腳步,跟她一起學起來吧。她給你的心理良藥能令你的精神狀態”起死回生”、康復如初。我再補充一點,這一心理良藥可是布裡特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她的”生命實驗室”中親力親為研發出來的。對於我們而言,這無疑是個天上掉下的大餡餅。
從本質上說,從搖籃到墳墓的每個發展階段(是的,即使已經長大成人,我們也處在發展階段中),人們心中都有兩股相背而行的內驅力持續不斷地進行交鋒:追求安全的自我保護力和謀求發展的自我改造力。這種存在於防禦和進攻、限制和突破之間的張力,從本質上講,就是內心深處希望的外在表現形式。假如人人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固守著自己眼前的一切,久而久之就會被卡住,那就真的沒有希望了。相反,倘若人人都能夠釋放自我,崇尚極限,追求無止境的個人發展,那壓根兒也就不需要希望了。
本書不僅會為那些被卡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帶來希望和曙光,還鄭重宣告:直面自我保護和自我發展之間的交鋒,積極應對由此產生的張力,唯此,方能成就一個個充滿希望的鮮活個體。
親愛的讀者朋友,在你翻開下一頁之前,我希望你能承諾並遵循布裡特 弗蘭克給予的飽含仁慈與智慧的指導。時刻牢記,無論境況多麼慘淡惡劣,你在,希望就在。冬日愈寒,傲立枝頭的梅花才會愈香、愈豔。
媒體評論
弗蘭克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旅程,我很高興她能夠勇敢地站出來與我們分享這段旅程的點點滴滴,以及她從中收穫的智慧。
——內部家庭系統(IFS)治療模式創始人 理查德 C 施瓦茨(Richard C Schwartz)
書中的例子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有助於提升我們的社交技能,讓我們得以勇敢地面對複雜的關係、體驗新奇的經歷。
——北卡羅來納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多層迷走神經研究所聯合創始人
史蒂芬 W 波格斯(Stephen W Porges)
如果你想發現、克服那些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如果你想要感到快樂和滿足;如果你想享受有意義的人際關係,那麼,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卡住的藝術》。
——法醫心理學家,《創傷治療工具箱》作者
詹妮弗 斯威頓(Jennifer Sweeton)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