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輯,共收錄了11篇專題研究報告。上輯以金融開放創新為主題,梳理離岸金融、資本項目可兌換、碳金融發展等金融開放創新實踐的國際經驗及發展趨勢,並以之為參照,就建設臨港創新實踐區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提升路徑研究提出政策建議。《離岸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對上海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的啟示》認為,離岸金融市場在「岸」的界定方面並不完全與國境等同,上海人民幣離岸市場需要深入思考「離岸」的「制度屬性」;《臨港建設離岸金融創新實踐區路徑研究》提出,臨港建設「離岸金融創新實踐區」是完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功能的一部分,更與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緊密相連,在加強在岸、離岸聯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上海率先實現非金融企業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路徑研究》建議上海以本幣作為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試驗田」和「先行者」,大力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上海金融中心能級提升的優勢因素與路徑選擇》指出,上海金融中心朝著更高能級邁進的確定性方向,即是以科創、綠色和開放為發力點,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效金融支撐。下輯以金融風險監管為主題,聚焦經濟金融監管與改革實踐、風險處置與管理等,從國際經驗出發,綜合理論與實際,探索適合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改革,為中國金融監管改革、中國數字經濟監管、銀行理財監管以及防範系統性風險提供全球視野參考,助力中國金融監管體系更全面、更有效地與國際接軌,促進金融領域的穩健發展。《金融監管國際經驗與我國本輪改革實踐——以中國香港、新加坡、倫敦為例》將本輪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視為在中國金融轉軌大背景下的一種過渡性監管革新,是當下中國特定約束條件和發展特徵下的現實選擇;《上海打造金融風險管理中心的內涵、目標、路徑和舉措研究》提出了從金融風險監測體系、場內風險管理產品體系、金融穩定保障基金以及金融風險管理法制體系建設等方面探索打造上海金融風險管理中心的路徑舉措。作者簡介
汪泓,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理事長、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學術主席、橫店集團管理學教席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汪泓教授曾任上海市寶山區區委書記、區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上海市總工會副主席,上海管理科學學會會長等職務。汪泓教授曾先後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等十余項獎項;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軟科學重大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近10項以及教育部、省部級課題50餘項,出版專著和發表論文100餘部(篇),多篇被EI、ISTP收錄,30多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研究成果一等獎等各類省部級獎項。目錄
上輯 開放創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