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一墨,2005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附中,2009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並獲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並獲碩士學位,2021年畢業于韓國檀國大學造型藝術學院西洋畫專業並獲博士學位。現為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教師,碩士生導師,重慶市油畫學會會員,重慶市鋼筆畫學會會員,四川美術學院”重大題材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委員。2022年,作品《海上博弈》入選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24年,作品《中國溫度——穿行在苗嶺中的5639次列車》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2024年,作品《當風吹過帕米爾》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
目錄
第一章 經典名畫解構與創新轉譯
第一節 單元設置
第二節 學生作業與評析
第二章 視覺元素——點、線、面的藝術應用
第一節 單元設置
第二節 學生作業與評析
第三章 拼貼創作與材料運用
第一節 單元設置
第二節 學生作業與評析
第四章 立體作品構思與實踐
第一節 單元設置
第二節 學生作業與評析
第五章 生活中的”質色”
第一節 單元設置
第二節 學生作業與評析
第六章 圖表中的色彩運用
第一節 單元設置
第二節 學生作業與評析
第七章 “立體景觀”繪畫實踐
第一節 單元設置
第二節 學生作品與評析
第八章 陌生之美——校園與家鄉中的藝術發現
第一節 單元設置
第二節 學生作業與評析
附錄
後記
前言/序言
自2016年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專業首次招收文化生以來,該專業一直致力於探索在學生美術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如何科學、有效地傳授專業知識與培養專業技能。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傳統美術教育模式的改革,還深刻地反映了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複雜性和挑戰性。長期以來,美術教育的傳統模式側重於素描、色彩等技能的訓練,但這種模式逐漸顯露出與藝術教育專業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能力及其需求的不契合之處。傳統模式在時間分配和教學吸引力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很多學生在枯燥的技法練習中逐漸失去了對美術的興趣。更具體的是,藝術教育專業的學生是通過文化高考入學的,入學前絕大部分學生並未接觸過繪畫。因此,單純通過傳統的繪畫教學模式,很難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其創造性思維,難以滿足藝術教育這種特殊專業目前的需求,也與該專業倡導的社會性和創造性教育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為了應對上述問題,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專業自2022年起,對教學大綱及課程設置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這次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於追求思維訓練和藝術實踐的緊密結合,通過思維訓練的課程設計、富有邏輯性的教學結構,以及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合適的學習平臺。
“視覺與形式”是大一新生入學後的首門藝術實踐課程,旨在引領缺乏繪畫基礎的學生邁入藝術世界的大門。作為藝術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改革的重要一環,該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藝術基礎技能的任務,還致力於解決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多方面問題。在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的支持下,該課程由藝術教育系的部分教師組成課程組負責實施。課程的每一個細節 、具體實施方案及作業要求都經過了課程組教師們的多次討論和深度研究,以確保課程內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從2022級到2023級,本課程已完成了兩個年級的試點教學,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部分優秀作業更是在四川美術學院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成果展上展出,並獲得了業內專家和廣大師生的較高評價。
“視覺與形式”的創新點是設定課程主題,該課程從第二周到第六周,始終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開展教學活動。每一年的課程主題皆由課程組教師通過討論確定。在為期五周的課程中,學生需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對同一主題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解析和表現。這一課程理念為學生提供了深入探索主題的機會,並通過交替使用不同藝術的表現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與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各類藝術技能,還能鍛煉其綜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2022級的課程主題是”旅行”,這一主題能夠讓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探索並表達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課程內容涵蓋繪畫、拼貼、裝置藝術、攝影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這些藝術表現形式,可從不同維度展現旅行的多樣性和深刻內涵。同時,很多學生的作業更是突破了旅行的傳統概念,將”旅行”的定義延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2023級的課程主題是”蛻變”,側重於表達個體在社會中的變化和成長。該主題強調變化、成長和重塑的概念,使學生們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探索生命中的轉折點,以及自我成長與重新定義的過程。這不僅是對個體心理和生理變化的探討,還是對社會變化和文化重塑的藝術性表達。
“視覺與形式”課程內容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周:經典名畫解構與創新轉譯
通過對大師作品的解構與重構,引導學生從大師作品中汲取靈感並進行再創作,以激發學生對作品的新理解和詮釋能力。
第二周:視覺元素——點、線、面的藝術應用
專注於視覺構成的基本元素-一點、線、面,並通過一系列訓練讓學生掌握這些元素在藝術中的運用原則。
第三周:拼貼創作與材料運用
通過拼貼藝術,探索不同材料的運用方式,以拓展學生對材料特性的認知,並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第四周:立體作品構思與實踐
指導學生進行立體裝置創作,將平面元素轉化為立體形式,讓學生體驗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第五周:生活中的”質色”
通過攝影技術,讓學生捕捉和記錄日常生活中的”質色”,進而表現視覺藝術中的質感和色彩關係。
第六周:圖表中的色彩運用
通過柱狀圖和餅狀圖的基礎訓練,讓學生理解圖形化呈現數據的方式,進而培養他們數據處理和圖形表達的能力。
第七周:”立體景觀”繪畫實踐
引導學生創作立體景觀作品,學習在有限空間中表現無限的自然景觀,進而體會空間構成與視覺藝術表達之間的關係。
第八周:陌生之美——校園與家鄉中的藝術發現
強調社會美育理念,讓學生以家鄉或校園為觀察對象,通過藝術創作反映出他們對環境和社會現象的理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