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公元839年最後一次日本遣唐使歸國,到1403年日本足利幕府與明朝正式恢復官方朝貢貿易,中日兩國的官方外交中斷了近六個世紀。但在此期間,隨著海商和佛教僧侶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聯繫,一個充滿活力的中日海上貿易網絡蓬勃發展。基於對寺院記錄、詩歌、書信、傳世圖像和實物以及考古發現等多類史料的細緻研究,本書描繪了當時東亞海域世界生動多彩的景象,展示了海商與僧侶兩個群體如何利用彼此的資源並密切合作,共同促進貿易網絡與宗教網絡的融合,聯合構建了中日之間「宗教-商業」交流網絡,以及這一網絡如何在朝貢體系的框架之外運作。同時,本書以新穎的手法詮釋佛教記錄,為佛教與商業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解讀。作者簡介
馮立君,歷史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中央民族大學畢業,中國歷史研究院訪問學者,專攻漢唐史、中外關係史。出版專著《唐朝與東亞》《百濟集史》,主編《中國與域外》集刊,合編《域外人物資料傳記彙編(全30冊)》,譯著《武曌》(合譯),發表論文、書評、譯文等40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中央高校科研項目等多項課題。社會兼職有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目錄
中文版序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