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利益之網-僧侶.海商與中日交流-839-1403 李怡文 978730135765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09
商品編號: 978730135765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信仰與利益之網-僧侶.海商與中日交流-839-1403
ISBN:9787301357651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李怡文
頁數:2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080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從公元839年最後一次日本遣唐使歸國,到1403年日本足利幕府與明朝正式恢復官方朝貢貿易,中日兩國的官方外交中斷了近六個世紀。但在此期間,隨著海商和佛教僧侶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聯繫,一個充滿活力的中日海上貿易網絡蓬勃發展。基於對寺院記錄、詩歌、書信、傳世圖像和實物以及考古發現等多類史料的細緻研究,本書描繪了當時東亞海域世界生動多彩的景象,展示了海商與僧侶兩個群體如何利用彼此的資源並密切合作,共同促進貿易網絡與宗教網絡的融合,聯合構建了中日之間「宗教-商業」交流網絡,以及這一網絡如何在朝貢體系的框架之外運作。同時,本書以新穎的手法詮釋佛教記錄,為佛教與商業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解讀。

作者簡介

馮立君,歷史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中央民族大學畢業,中國歷史研究院訪問學者,專攻漢唐史、中外關係史。出版專著《唐朝與東亞》《百濟集史》,主編《中國與域外》集刊,合編《域外人物資料傳記彙編(全30冊)》,譯著《武曌》(合譯),發表論文、書評、譯文等40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中央高校科研項目等多項課題。社會兼職有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

目錄

中文版序
圖表

目錄


致謝
地圖
第一章 導言:東亞佛教貿易網
物質文化與佛教寺院經濟
通過宗教網絡進行貿易
僧侶、海商與世俗當權者
關於中日海上貿易的原始資料
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 取代朝貢關係:僧侶與海商的互惠合作(839—900)
獲取佛教法器的非官方網絡:圓仁在唐帝國的求法之旅
對佛法的持續尋求:圓珍的唐朝之旅
圓珍和他的海商網絡
為經濟利益服務的佛教聯繫:蔡輔的詩作
為貿易建立佛教聯繫:徐氏兄弟的書信
小結
第三章 豈止為佛法:作為中日橋樑的巡禮僧(900—1100)
向新時期的過渡:奝然給宋太宗的信
聯結朝廷和海商:寂照
對於非官方網絡的相互認同:成尋和宋神宗
小結
第四章 建立貿易基地:博多的「唐房」(1100—1200)
太宰府的衰落與「唐房」的崛起
「唐房」的居民:他們的貿易組織和宗教信仰
中國海商與禪宗傳入日本
小結
第五章 傳遞貨物與信仰:宗教網絡的經濟特權(1200—1270)
木材、中日貿易與宋代社會
佛門師徒,供養人和委託人
承載貿易使命的板渡
宗教聲望、皇室贊助和商業利益
建立寺院,構建海外網絡
小結
第六章 寺社造營料唐船:蒙古帝國與日本列島的貿易(1270—1368)
蒙古襲來及其對中日貿易的影響
貿易遠航中的寺院:來自新安沉船的證據
商業利潤與佛法傳承:建長寺船
鎌倉:追求唐物,加入網絡
重啟與中國的貿易:天龍寺船
小結
第七章 恢復朝貢關係與宗教-商業網絡的餘波(1368—1403)
明朝開國皇帝治下的中日關係
重建朝貢關係:永樂皇帝與足利義滿
宗教-商業網絡的物質性,839—1403年
結語:宗教-商業網絡及其持久影響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