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從古希臘羅馬至今——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中歐一些重要溫泉小鎮的歷史。
在鼎盛時期,這些溫泉小鎮的功能集今日的大型醫療中心、康復療養地、高爾夫度假村、會議綜合體、時裝秀場和音樂節 於一身。在那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傳統醫學相當原始,人們去溫泉療養地,一方面希望能治癒從痛風到癌症的一切疾病,另一方面也經常為了娛樂和社交。
這些溫泉小鎮是文化創意的溫床,真正的藝術聖地——歌德、貝多芬、瓦格納、果戈裡、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紛紛亮相登場;亦是高層政治的謀劃地,歐洲政治家們齊聚於此,談判條約、結成聯盟、策劃戰爭,改變了歐洲歷史進程。
作者簡介
大衛 克雷 拉奇(David Clay Large),近代歐洲史專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歐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舊金山大學弗洛姆研究中心歷史教授,曾任教于史密斯學院、耶魯大學及蒙大拿州立大學。已出版《柏林》(Berlin)、《納粹運動會:1936年奧運會》(Nazi Games: The Olympics of 1936)、《慕尼黑1972:奧運會上的悲劇、恐怖與勝利》(Munich1972: Tragedy, Terror, and Triumph at the Olympic Games)等。
譯者簡介
任逸飛,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史學碩士,譯有《風暴前線:二戰中的拉丁美洲》、《劍橋土耳其史(第四卷)》(即將出版)等。
目錄
第一章 溫泉與溫泉文化
古代西方
衰落與復興
壯遊
第二章 巴登-巴登:”歐洲的夏都”
成為巴登-巴登
請下注:貝納傑時代
奧古斯特 格蘭維爾的巴登-巴登
“猶太人問題”
到那兒去
1848—1849年革命
第三章 水中的繆斯
噴泉邊的兩巨頭:歌德與貝多芬
寫作、揮霍、泡澡:浪漫主義時代的作家在巴登-巴登
音樂之聲
第四章 魯列滕堡
心靈(和腸子)的煩惱:尼古萊 果戈裡在巴登-巴登
伊凡 屠格涅夫通往西方的道路
屠格涅夫與托爾斯泰
歐斯河谷的三角戀
費奧多爾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德國溫泉
巴登-巴登的最後決裂
與德意志揮手作別
第五章 漫步道上的政治
水中陣線
德國(諸)問題
水上五球:俾斯麥的聯盟體系
維姬、威利、尼基、伯蒂和弗朗茨 約瑟夫
第六章 現代化及其不滿
革新
醫療化:”這不再只是水的事兒了!”
猶太人場所
和馬克(思)/ 吐溫泡澡
第七章 伊甸園的困境
戰爭中的大溫泉
德國溫泉小鎮與魏瑪共和國
殘存的奧地利
消極面對柏林:20世紀20—30年代的卡爾斯巴德與馬裡昂巴德
第八章 褐色之泉:第三帝國時期的大溫泉
納粹與溫泉
“德國的名片”
“一個民族,一個德國,一個領袖”
終曲:1939年的巴登海姆
戰爭時期
第九章 新的開始
戰後
復蘇
尾聲 今日大溫泉
致謝
在線試讀
這些大溫泉的歷史能夠教給我們什麼呢?首先,它告訴了我們不斷變化的關於身體和身體需求的理論;保健與個人衛生方面的潮流;不斷演變的對於主流生活方式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的看法;宮廷禮節 和精巧的城市禮儀在鄉間休養地的應用;社會各階層間,尤其是日趨沒落的貴族與雄心勃勃的中產階層之間的關係;千變萬化的娛樂活動以及那些時刻讓健康朝聖者保持快樂的新手段;旅行的方式,從一開始的坐馬車、到坐火車,再到最後乘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汽車;最終——也許不那麼有魅力,但同樣迷人的是——大溫泉的文化史揭示了財富、名望與細微的怨恨、偏見和無盡的陰謀之間的纏繞交織。
與大溫泉的繁盛時期不同的是,如今這些日漸式微的歐洲”老婦人”不得不與世界各地(尤其是亞洲)更加光鮮時髦的地方爭奪客源。(毫不奇怪,中國正在全球溫泉版圖中強勢崛起,如今中國的水上度假勝地與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最為豪華的那些地方已經不相上下。)儘管如此,中歐的溫泉小鎮依然是成千上萬(像我一樣的)人的首選目的地,在享受泡澡、按摩和強力灌腸之餘,他們還想要一些古老的歷史陪伴左右。
處於本書敘述中心的這些中歐著名溫泉絕非尋常事物,即便在其本土也是如此。僅在19世紀的德國就有超過300個登記在冊的溫泉小鎮,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些不起眼的小地方,沒有豪華酒店、宏偉的浴場、高檔餐廳和金光閃閃的賭場。它們會提供德式早餐,而非英式或法式早餐,其客人主要是周邊地帶的中產和中下階層的家庭,他們是來這裡療養而不是玩的。總體說來,不會有任何一位君主,也不會有任何一位小說家出現在這種地方。這類地方若是出現在我的討論之中,也不過是為了提供一些可以與大溫泉療養地相互比較的點。
對我來說,大溫泉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能夠吸引來自不同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的顧客。這些人通常來自異國他鄉,他們去那些地方不僅是為了療養——甚至有時根本就並不以此為目的。在其全盛時期,大溫泉絕非一個僅與健康相關的地方,它相當於現今世界的高爾夫和網球度假村、會展中心、商務度假地、政治峰會會場、時裝秀、主題公園與隱秘的性樂園——大溫泉將它們全數合而為一。人們,尤其是富人們去大溫泉幾乎是出於社會與文化上的考量,而不是為了治療痛風或關節 炎。許多不安分的丈夫前往療養勝地,為的是擺脫他們的妻子。(歌德曾告訴他的朋友愛克曼,他每次去卡爾斯巴德都必須”找點兒性冒險”,否則就會”無聊得死掉”。)而另一方面,一些男女會到溫泉尋找配偶,因為在溫泉小鎮的各種吸引力中,尤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這些地方為囊中羞澀的貴族和滿懷抱負的中產階層提供了婚姻市場。
此外,在文化領域,除了向客人提供豐富的音樂和戲劇節 目,大溫泉還是真正創造文化的地方。這些中歐的溫泉吸引了當時最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和作曲家,催生了無數藝術、文學和音樂作品。對於研究溫泉的歷史學家來說,幸運的是,在這些”文化溫室”中誕生的部分文學作品正是以它們為背景的,因此這些文學作品也提供了大量有關水療的社會習俗風尚和道德的知識。今天造訪巴登-巴登、威斯巴登、卡爾斯巴德或馬裡昂巴德的遊客都知道,帶上一本屠格涅夫、托爾斯泰、馬克 吐溫、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或歌德的書,會大大增加遊覽體驗的豐富度。
我適時地將這些藝術家以及其他許多著名藝術家的故事納入此次大溫泉的歷史之旅。巴登-巴登——本書第二章 的重點——被譽為”歐洲的夏都”,其部分原因便在於它是一個世界級的文化聖地,吸引了像尼科洛 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弗朗茨 李斯特(Franz Liszt)、喬治 桑(George Sand)和維克多 雨果這般人物。但巴登-巴登並不是唯一一處有文學、音樂、戲劇和(不那麼知名的)繪畫繆斯加持的溫泉浴場——以及金光閃閃的賭場,卡爾斯巴德和稍後發展起來的馬裡昂巴德都是歌德夏天常去的地方——這位詩人有時在那裡工作,但更多的則是玩耍,進行那些對他的心智平衡與藝術氣質頗為必要的雲雨嬉戲。
正是在卡爾斯巴德,歌德遇到了同為文化巨人的路德維希 凡 貝多芬(他也經常去泡溫泉)。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從未能在他光顧的任何一處大溫泉找到療愈他最感迫切的痛苦的方法,不過貝多芬確實在那裡找到了一種啟發他音樂靈感的環境。他有許多同伴,一大批傑出的藝術家——僅列舉幾例,有弗裡德裡克 肖邦(Frédéric Chopin)、理查德 瓦格納(Richard Wagner)、艾克托爾 柏遼茲(Hector Berlioz)、約翰內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古斯塔夫 馬勒(Gustav Mahler)、阿爾弗雷德 德 繆塞(Alfred de Musset)、錢拉 德 奈瓦爾(Gérard de Nerval)——都在中歐大溫泉創作出了他們最好的一部分作品。
雖然歌德與貝多芬不是賭場博彩的愛好者,但是在大溫泉,賭博是吸引常客,包括那些文藝界客人的主要因素。對俄國文學鉅子費奧多爾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 托爾斯泰而言,這是毋庸置疑的,他們在德國各處的溫泉療養地與”輪盤賭女士”(Madame Roulette)均發生了災難性的關係。然而,他們的同胞伊凡 屠格涅夫卻能在巴登-巴登安居數年之久,卻沒在賭桌上損失一個子兒。相反,屠格涅夫愛上了一個同樣停留在巴登-巴登的法國女人——之後又愛上了這座迷人的溫泉小鎮本身,對他而言,那裡體現了西方的高度文明與進步精神,而這恰恰是他的祖國最為匱乏的。記錄俄國文學人物在德國溫泉地的廣泛而不同的經歷,也能為我們認識19世紀俄國文化中的”西化派”與”斯拉夫派”的重大分歧提供一些淺顯的啟示。
這趟旅途中的另一道岔路涉及政治——更具體地說,高層政治與外交。就像今天的政治領導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全球貧困問題時,會選擇達沃斯而非太子港(Port-au-Prince)一樣,19世紀的歐洲權貴們聚集在中歐那些主要的溫泉療養場所,解決——有時則是激化——他們時下的緊迫問題。如同這些溫泉地區的文化成就一樣,我們亦可以循著這些大溫泉城鎮的漫步道徐徐瞭解國際政治活動與高層外交實踐。
和文化衝突的角鬥場。是故,一幅比人們從豪華溫泉的歷史中所期待見到的遠為黑暗的圖景被呈現了出來。溫泉小鎮當然把自己標榜為遠離現實世界紛紛擾擾的避風港,許多客人也的確到那裡尋求逃避與喜樂,然而,他們並沒能找到一個毫無衝突的所在;相反,他們往往見到的是一個由於空間逼仄,種種矛盾反而顯得更加緊張、尖銳的地方。正如溫泉往往無法兌現其有關身體治療的承諾一樣,它們在動盪的汪洋大海中奉上一處祥和島嶼的許諾,往往也被證明是虛幻不實的。
近代中歐溫泉傳奇的幽暗面之一,與猶太人在這個狹小但閃亮的大溫泉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息息相關。他們在其中並不總是受害者和罪犯,其所處的位置也並非邊緣。尤其是在水療的全盛期,猶太人在溫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著重要作用——他們是醫生、酒店與餐廳老闆、普通居民,抑或是客人。他們對於”世紀末”(fin de siècle)大溫泉的”醫學化”與現代化至關重要。猶太富人在中歐的頂級溫泉享受著特權,而全然不顧反猶主義正在當地愈發得勢。然而,這樣的情況無法再持續下去,就像惡性的多普勒效應,新時代的刺耳喧囂——長靴擊打著街道,響起了種族主義的口號——沖進了溫泉小鎮,這些喧囂雖然到得有些晚了,但同樣響亮。很快,那些曾經以”世界主義”誇耀自己的地方便開始標榜起自己實現了”無猶”。
假使本書的時間下限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或許我對中歐大溫泉的生活的敘述會顯得更加積極樂觀,並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確是絕大多數有關這些地方的敘述終止的時間點。然而,這些大溫泉城鎮在20世紀的衰敗和某種程度的復興的歷史,恰如水療勝地在19世紀鼎盛時期的歷史一樣重要且有趣。被驟然捲入”全面戰爭”、顛覆帝國的革命、經濟崩潰、意識形態對立以及常規醫療急劇變革的旋渦之中的大溫泉提供了另外一番視角——一個多面的萬花筒,透過它可以一瞥我們這個時代瞬息萬變的圖景與敘事。
我決定駛過通常的下船點,繼續這場大溫泉之旅,並在那些並不十分引人入勝和具有啟發性的路邊景點停上更長的一段時間,這也是令這段旅程顯得更加個人化的諸多方式之一。
大多數有關歐洲溫泉勝地的報道都不免透出一股懷舊之情——對那個已然逝去的極盡奢華與優雅的世界的讚頌,那個世界連同支撐著溫泉的龐大帝國和貴族社會一起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犧牲品。本書顯然不想落此俗套。不過,我決心接下這一項目也反映出我自己難以抗拒那些過往的宏偉酒店(譬如伊斯坦布爾的佩拉宮酒店)、歷史悠久的火車(歐洲的東方快車、美國的聖達菲列車,後者還有自己的髮廊)、大型遠洋郵輪(特別是皇家郵輪公司的”卡羅尼亞”號,該船隻提供頭等艙),以及大溫泉所營造出的斑駁褪色的奢華氣韻。從我學術生涯起步之時,我便考慮過要寫一本關於歷史悠久的中歐溫泉小鎮的書,但我很高興能將這項任務推遲到我足夠年老的時候——在我已過古稀之年時。保羅 索魯(Paul Theroux)曾說:”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才能獲得評估衰朽的天賦。”大溫泉的歷史當然遠不止於體面的衰朽,但逐漸走向頹敗確實是這個故事的一部分——也是我現在能夠真正認同的一部分。
促使我選擇這一主題的還有另一個因素,一個歷史學家們經常忽視或低估的因素、一個我自己在年輕時也不太重視的因素:為進行這項研究,公費研究者能否負擔得起——甚至要求進入——一個舒心的研究場所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在這方面,相較於科布倫茨的德國聯邦檔案館,巴登-巴登的弗裡德裡希浴場簡直是質的飛越。這些年來,我曾在聯邦檔案館花了大量時間搞研究(並儘量不吸入太多灰塵)。
在最終決定開始我的溫泉研究計劃,並將重點放在中歐的大溫泉城鎮後,我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