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遼古道與部族方國研究 王綿厚 978754517062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遼海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27
商品編號: 978754517062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燕遼古道與部族方國研究
ISBN:9787545170627
出版社:遼海
著編譯者:王綿厚
頁數:2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070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燕遼古道與部族方國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研究專項子課題,是國內首部關於中國東北燕遼(遼西)地區古代交通和部族方國領域的考古和歷史地理學研究專著。作者結合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考古調查實踐,以先秦至漢魏燕遼地區交通道為線索,以山川地理坐標、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獻為依據,集中論述燕遼文化區、燕遼古道及相關部族方國這三個之前尚未開墾的重要學術研究課題。
書中首先對燕遼地區青銅時代的部族和方國分佈進行考察,在”三重證據法”基礎上提出”遼西三大考古問題”,即”夏家店下層文化燕亳說”、”大淩河窖藏青銅器燕王喜埋藏說”和”大淩河古道與燕遼文化區說”。論述的核心是對夏家店下層文化(含燕北、燕南類型)與夏家店上層文化的文化考古學定位,其基本看法是,夏家店下層文化應以七老圖山為南北分界,燕北類型以老哈河和大淩河為中心,是為土著”燕亳方國”的代表,否定了傳統的”先商說”。燕南類型以大坨頭文化等為代表,但實際上與燕北類型差別較大,應定位為西周以前的山戎或北戎文化。而大淩河至灤河下游的魏營子類型,應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在西周南下東漸後,與山戎和燕文化交匯的產物,可稱燕戎文化。對以往學術界分歧較大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分佈和族系,該書定位于南不過七老圖山(灤河上游),族系則為進入燕亳故地的東胡。
接著,該書重點涉論燕遼文化區的交通地理,涉及商末箕子東遷路徑、春秋時齊桓公伐山戎的傍海盧龍道、戰國末期燕王喜敗逃遼東路線、遼西盧龍三道及漢末曹操北征烏桓這五條古道。這五條古道見於正史,但以往史學界並無確指,該書首次明確其路徑及相關地理坐標。結合古交通道,作者重點考察了以下相關歷史問題:其一,遼西大淩河古道出土青銅器的埋藏原因。作者從古器物學、文獻學和交通調查角度出發,將大淩河古道出土的原器與北京琉璃河等地出土的西周燕國青銅器作比較,否定以往史學界認為的”西周初年燕國祭祀山川埋藏說”,證據鑿鑿。其二,對《水經注》中的燕遼”四大水系”與大淩河流域地理也進行了逐條疏證,考證相關古今河流城址名稱和變遷。其三,關於古孤竹國的舊址問題,作者從古文獻記載、近年來的考古新發現和地貌遺存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肯定盧龍蔡家墳遺址為商周時期重要都邑遺存,可勘定為古孤竹國所在。
最後,作者對遼西”紅山古國”與”燕亳方國”的歷史地位進行文化反思,在肯定五帝時代”紅山古國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中先導意義的同時,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為代表的遼西燕亳文化是夏商北土燕遼地區早期土著方國文明的重要代表,應正確解讀古代燕遼文化區、遼河文明與黃河文明、長江文明的關係,充分肯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所指出的在地域上互動發展,構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總體格局。

作者簡介
王綿厚,1945年生,字博文,號三古,遼寧海城人。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1983年至1984年就讀于吉林大學古文獻研究班。歷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遼寧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曾兼任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副會長、遼寧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東北師範大學、遼寧大學、渤海大學、燕山大學、大連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遼寧省政協文史研究館、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長白山區系考古與民族論綱”首席專家。
多年從事東北歷史考古與古民族研究,尤致力於東北交通史和高句麗、夫余等長白山區系邊疆民族考古和燕遼文化研究。半個世紀以來,已完成國家級課題規劃十余項,出版個人專著專集20多部,發表論文180多篇,結集有《三古研究集林》(三卷)。其中《高句麗古城研究》被評為遼寧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政府獎一等獎,《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獲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遼寧省燕秦漢長城資源調查報告》被列為”十三五”中國考古學重要成果之一。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論燕遼文化區
第一節 筆者在燕遼地區考古踐行的簡要回顧
第二節 邊疆與邊域考古和古民族研究中山川地理坐標的重要性
第三節 燕遼文化區依託的自然地理基礎是”三山四水”
第四節 燕遼文化區青銅時代至秦漢諸考古學文化類型解讀
第五節 燕遼地區青銅時代的部族與方國分佈
第六節 立足燕遼文化,重新討論東北文化區
第二章 古今燕遼出塞五道與”箕子東遷”
第一節 傍海盧龍道
第二節 盧龍中道
第三節 喜峰口路
第四節 古北口路
第五節 居庸關路
第六節 “箕子東遷”交通地理史跡鉤沉
第三章 燕遼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上層文化的族屬分區與時代
第一節 對夏家店下層文化南、北不同區系類型的劃分和族系再探析
第二節 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佈範圍和南、北不同區系類型的再解析
第三節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北系與文獻中的”燕亳”諸文化合理因素再舉證
第四節 夏家店下層文化南系的燕山腹地大坨頭類型為夏商之際的北戎的文化討論
第五節 對七老圖山南北夏家店上層文化分區與類型的探討
第六節 努魯兒虎山以西、七老圖山以北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北系”南山根”與”龍頭山”類型為文獻中的”東胡”考辨
第七節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南系即七老圖山以南的燕薊地區為山戎文化區再探索
第八節 對夏家店上層文化晚期淩河類型多元文化特徵的分析
第四章 遼西大淩河古道青銅器窖藏史因探析
第一節 遼西大淩河古道青銅器窖藏發現的基本情況
第五章 《水經注》中的燕遼”四大水系”與大淩河歷史地理疏證
第六章 遼西大淩河古道與燕亳、龍城的歷史追溯
第七章 盧龍古道與孤竹方國
第八章 齊桓公伐山戎與燕王喜敗逃遼東交通史跡追蹤
第九章 曹操北征”三郡烏桓”的燕遼交通地理考察
第十章 關於遼西紅山古國與燕亳方國的文化反思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燕遼古道與部族方國研究》:
其四,將”下層文化”北系有代表性的橫耳直筒鬲分解來看,上部具有北方”夾砂褐陶筒形罐”特徵,下部具有商周之三足、袋足相結合的特徵,在胎質上則屬典型北方土著的夾砂紅褐陶系統。這種典型陶器,整體上與商周中原器與北方的筒形陶器都不完全相同,但卻具有胎質為北方陶藝、造型多源自夏商器物的”複合式”特徵。這種陶器應當視為遼西燕毫集團吸收整合了南北區系文化的標誌性器物之一。而獨有這種”燕亳式”的上遼河流域的青銅時代陶藝,在當時東北亞地區最發達,它比筆者在《長白山區系考古與民族要論》一書指出的醫巫閭山以東的同期”長白山文化”更先進。
其五,眾所周知的”下層文化”北系中的圍壕聚落、山上石城和土坯牆等,在七老圖山以南很少發現。這類建築顯然也有別于中原龍山文化和夏商時代的夯築土城。對於這種”北方式石城”傳統包括帶早期”馬面”或石構城垣的源頭,筆者在20世紀調查赤峰、水泉、康家屯”下層”城址時一直困惑。直到21世紀石峁古城被發現方窺其真源,可將其視為上遼河流域以農業與漁獵、畜牧經濟並存為基礎的青銅時代中國北方燕亳(貊)族系獨特的聚落傳統。從帶有石垣圍壕的聚落,向山上或高臺地上的”石城”的過渡,對其後青銅時代遼東貊系的石垣聚落和高句麗早期山城均有深遠的影響。這在中國東北東夷民族構建華夏文化的青銅文明過程中,顯然也具有特殊的區域文化特徵。這種聚落形式,既不同于先商,也區別于先周,應屬_xFFFF_當地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北系燕亳的土著類型。
其六,夏家店下層文化中的”北方式青銅器”和”高山型石城”,亦應是早期夏商北土燕遼地區燕亳土著文化的獨特地域內涵。
將夏家店下層文化推定為夏商之際的燕亳文化,還有兩項重要的考古文化遺存可引為特徵,這就是”下層文化”中特有的”北方式青銅器”和”高山型石城”。
對於前者,以往的研究者如林法先生,將其與內蒙古草原上早期相當於夏代的朱開溝文化青銅器和燕山南北大坨頭類型的早期青銅器等進行過比較研究,但其重點沒有著眼於三者的區別。筆者認為,”下層文化”的”北方式青銅器”,不僅時代發生較早,與燕毫存在的夏商時間相合,而且與朱開溝和大坨頭類型相比,有兩點突出進步:一是全部為青銅質;二是早在相當於夏商的時代,已出現使用複合範,而同期甚至稍晚的朱開溝和大坨頭類型只有小件裝飾品和銅刀、鏃等。這種”北方式青銅器”上限正與北土燕亳相當。至於”高山型石城”本身,無法從文獻上追尋其族系,但有三點考古學特徵值得注意:
1 ”下層文化”的石城和石垣聚落,顯然與夏商同時期的夯築土城是兩種文化系統。而在夏商時期中國北方的時空框架內,北土的石城只能屬_xFFFF_燕亳集團。如上述,可將其列入河套以北的”石峁式”石城文化系列。
2 ”下層文化”的石城和石垣聚落,在燕山南北和長城地帶,與同時或稍晚的北戎(山戎)、東胡(獫狁)和北狄等聚落和城邑均不相同。在燕山南北同期略晚的大坨頭類型青銅文化中,現今不僅沒有發現”高山型石城”,甚至連高山上的規範居住遺址也沒有發現。這說明北方”石城”應是進入方國時代上遼河流域燕亳的文化遺存,它的根系在晉陝北部山地石峁類型。
3 從中國北方民族的聚落形態看,遼西的石城和石圍牆村落和遼東貊系的石垣聚落,均具有貊系的共同特徵。聯繫到燕亳如林法所說即古燕貊之國,將遼西的”下層文化”石城與燕亳聯繫也是合理的。
其七,夏家店下層文化北系的燕亳文化是形成華夏系統北方西周前”先燕”文化的重要基礎。
以往論證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來源,無論是”龍山文化說”“殷文化的北支說”還是”先商文化說”,其立論的基點都是把”下層文化”的源頭,歸於來自中原的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文化系統,是所謂”南來說”。而”先商說”的實質也是”中州一元說”。這種觀點認為青銅時代早期燕山以北上遼河流域的文化應當是由中原地區發源或北傳而來的,而不是本土產生的。這同以往考古學界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的”黃河中心說”一樣,顯然是一種傳統思維的定式。而近幾十年的各地考古發現證明,不僅新石器時代文化及其以前的中華文明在中華大地上是多元不平衡發展的,而且到了青銅時代早期的”方國文明”時代,其青銅文明的發生也具有不同的多元地域性,如四川廣漢三星堆青銅器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巴蜀青銅文化文明的認識。而燕山以北遼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從中華青銅文化多元向心組合的逆向思維看,長城以北的這支早期青銅文化除具有夏商文化某些因素,更多有其自身的區域類型特徵。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