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王綿厚,1945年生,字博文,號三古,遼寧海城人。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1983年至1984年就讀于吉林大學古文獻研究班。歷任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遼寧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曾兼任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副會長、遼寧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東北師範大學、遼寧大學、渤海大學、燕山大學、大連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北師範大學東北民族與疆域研究中心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現任遼寧省政協文史研究館、瀋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長白山區系考古與民族論綱”首席專家。
多年從事東北歷史考古與古民族研究,尤致力於東北交通史和高句麗、夫余等長白山區系邊疆民族考古和燕遼文化研究。半個世紀以來,已完成國家級課題規劃十余項,出版個人專著專集20多部,發表論文180多篇,結集有《三古研究集林》(三卷)。其中《高句麗古城研究》被評為遼寧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政府獎一等獎,《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獲第七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遼寧省燕秦漢長城資源調查報告》被列為”十三五”中國考古學重要成果之一。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論燕遼文化區
第一節 筆者在燕遼地區考古踐行的簡要回顧
第二節 邊疆與邊域考古和古民族研究中山川地理坐標的重要性
第三節 燕遼文化區依託的自然地理基礎是”三山四水”
第四節 燕遼文化區青銅時代至秦漢諸考古學文化類型解讀
第五節 燕遼地區青銅時代的部族與方國分佈
第六節 立足燕遼文化,重新討論東北文化區
第二章 古今燕遼出塞五道與”箕子東遷”
第一節 傍海盧龍道
第二節 盧龍中道
第三節 喜峰口路
第四節 古北口路
第五節 居庸關路
第六節 “箕子東遷”交通地理史跡鉤沉
第三章 燕遼地區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上層文化的族屬分區與時代
第一節 對夏家店下層文化南、北不同區系類型的劃分和族系再探析
第二節 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佈範圍和南、北不同區系類型的再解析
第三節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北系與文獻中的”燕亳”諸文化合理因素再舉證
第四節 夏家店下層文化南系的燕山腹地大坨頭類型為夏商之際的北戎的文化討論
第五節 對七老圖山南北夏家店上層文化分區與類型的探討
第六節 努魯兒虎山以西、七老圖山以北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北系”南山根”與”龍頭山”類型為文獻中的”東胡”考辨
第七節 夏家店上層文化的南系即七老圖山以南的燕薊地區為山戎文化區再探索
第八節 對夏家店上層文化晚期淩河類型多元文化特徵的分析
第四章 遼西大淩河古道青銅器窖藏史因探析
第一節 遼西大淩河古道青銅器窖藏發現的基本情況
第五章 《水經注》中的燕遼”四大水系”與大淩河歷史地理疏證
第六章 遼西大淩河古道與燕亳、龍城的歷史追溯
第七章 盧龍古道與孤竹方國
第八章 齊桓公伐山戎與燕王喜敗逃遼東交通史跡追蹤
第九章 曹操北征”三郡烏桓”的燕遼交通地理考察
第十章 關於遼西紅山古國與燕亳方國的文化反思
附錄
後記
精彩書摘
《燕遼古道與部族方國研究》:
其四,將”下層文化”北系有代表性的橫耳直筒鬲分解來看,上部具有北方”夾砂褐陶筒形罐”特徵,下部具有商周之三足、袋足相結合的特徵,在胎質上則屬典型北方土著的夾砂紅褐陶系統。這種典型陶器,整體上與商周中原器與北方的筒形陶器都不完全相同,但卻具有胎質為北方陶藝、造型多源自夏商器物的”複合式”特徵。這種陶器應當視為遼西燕毫集團吸收整合了南北區系文化的標誌性器物之一。而獨有這種”燕亳式”的上遼河流域的青銅時代陶藝,在當時東北亞地區最發達,它比筆者在《長白山區系考古與民族要論》一書指出的醫巫閭山以東的同期”長白山文化”更先進。
其五,眾所周知的”下層文化”北系中的圍壕聚落、山上石城和土坯牆等,在七老圖山以南很少發現。這類建築顯然也有別于中原龍山文化和夏商時代的夯築土城。對於這種”北方式石城”傳統包括帶早期”馬面”或石構城垣的源頭,筆者在20世紀調查赤峰、水泉、康家屯”下層”城址時一直困惑。直到21世紀石峁古城被發現方窺其真源,可將其視為上遼河流域以農業與漁獵、畜牧經濟並存為基礎的青銅時代中國北方燕亳(貊)族系獨特的聚落傳統。從帶有石垣圍壕的聚落,向山上或高臺地上的”石城”的過渡,對其後青銅時代遼東貊系的石垣聚落和高句麗早期山城均有深遠的影響。這在中國東北東夷民族構建華夏文化的青銅文明過程中,顯然也具有特殊的區域文化特徵。這種聚落形式,既不同于先商,也區別于先周,應屬_xFFFF_當地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北系燕亳的土著類型。
其六,夏家店下層文化中的”北方式青銅器”和”高山型石城”,亦應是早期夏商北土燕遼地區燕亳土著文化的獨特地域內涵。
將夏家店下層文化推定為夏商之際的燕亳文化,還有兩項重要的考古文化遺存可引為特徵,這就是”下層文化”中特有的”北方式青銅器”和”高山型石城”。
對於前者,以往的研究者如林法先生,將其與內蒙古草原上早期相當於夏代的朱開溝文化青銅器和燕山南北大坨頭類型的早期青銅器等進行過比較研究,但其重點沒有著眼於三者的區別。筆者認為,”下層文化”的”北方式青銅器”,不僅時代發生較早,與燕毫存在的夏商時間相合,而且與朱開溝和大坨頭類型相比,有兩點突出進步:一是全部為青銅質;二是早在相當於夏商的時代,已出現使用複合範,而同期甚至稍晚的朱開溝和大坨頭類型只有小件裝飾品和銅刀、鏃等。這種”北方式青銅器”上限正與北土燕亳相當。至於”高山型石城”本身,無法從文獻上追尋其族系,但有三點考古學特徵值得注意:
1 ”下層文化”的石城和石垣聚落,顯然與夏商同時期的夯築土城是兩種文化系統。而在夏商時期中國北方的時空框架內,北土的石城只能屬_xFFFF_燕亳集團。如上述,可將其列入河套以北的”石峁式”石城文化系列。
2 ”下層文化”的石城和石垣聚落,在燕山南北和長城地帶,與同時或稍晚的北戎(山戎)、東胡(獫狁)和北狄等聚落和城邑均不相同。在燕山南北同期略晚的大坨頭類型青銅文化中,現今不僅沒有發現”高山型石城”,甚至連高山上的規範居住遺址也沒有發現。這說明北方”石城”應是進入方國時代上遼河流域燕亳的文化遺存,它的根系在晉陝北部山地石峁類型。
3 從中國北方民族的聚落形態看,遼西的石城和石圍牆村落和遼東貊系的石垣聚落,均具有貊系的共同特徵。聯繫到燕亳如林法所說即古燕貊之國,將遼西的”下層文化”石城與燕亳聯繫也是合理的。
其七,夏家店下層文化北系的燕亳文化是形成華夏系統北方西周前”先燕”文化的重要基礎。
以往論證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來源,無論是”龍山文化說”“殷文化的北支說”還是”先商文化說”,其立論的基點都是把”下層文化”的源頭,歸於來自中原的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文化系統,是所謂”南來說”。而”先商說”的實質也是”中州一元說”。這種觀點認為青銅時代早期燕山以北上遼河流域的文化應當是由中原地區發源或北傳而來的,而不是本土產生的。這同以往考古學界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的”黃河中心說”一樣,顯然是一種傳統思維的定式。而近幾十年的各地考古發現證明,不僅新石器時代文化及其以前的中華文明在中華大地上是多元不平衡發展的,而且到了青銅時代早期的”方國文明”時代,其青銅文明的發生也具有不同的多元地域性,如四川廣漢三星堆青銅器的發現,改變了人們對巴蜀青銅文化文明的認識。而燕山以北遼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從中華青銅文化多元向心組合的逆向思維看,長城以北的這支早期青銅文化除具有夏商文化某些因素,更多有其自身的區域類型特徵。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