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來自哪裡?為什麼看起來像現在這樣? 為什麼我們有頭髮?為什麼我們會給寶寶餵奶? 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牙齒、大腦和敏銳的感官? 在恐龍腳下匆匆奔跑的毛茸茸的哺乳動物,如何一步步走向生態位王座,並演化成如今的人類? 哺乳動物曾幾度蜷縮在陰影中,幾度佔據主導地位。有的時期,它們繁盛壯大;而另一些時期,它們因大規模滅絕而大幅減少,幾近滅絕。在有的紀元,恐龍鉗制著它們;在有的紀元,它們又佔了上風。曾經,它們的體形還比不過老鼠,後來卻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它們經受住了極熱的考驗,又在冰河時代面對著1 6千米厚的冰川。有時它們只能佔據食物鏈較低的一級,有時它們中的一些,比如人類,神清智明並能夠塑造整個地球,無論這塑造結果是好是壞。所有這些歷史為今天的世界、我們和我們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21世紀傑出的古生物學家之一、電影《侏羅紀世界3》科學顧問史蒂夫·布魯薩特用積累多年的大量化石線索,串聯起一部震撼人心的全新史詩,完整地介紹了哺乳動物3 25億年的進化過程,刷新對史前神秘世界的認知。本書生動地講述了神秘的「化石獵人」追尋遠古生物蹤跡的真實故事,用最先進的考古技術、最科學的方法論,構築哺乳動物的生命藍圖。毛髮、敏銳的嗅覺和聽覺、發達的大腦和敏捷的思維、快速的生長和溫血代謝、獨特的牙齒結構),以及母親通過乳腺餵養幼崽奶汁哺乳動物的進化密碼,全都藏在化石里。從古老的嚙齒動物和猴子穿越非洲到南美洲的發現,到鯨有肚臍和大象能認出自己在鏡子里的事實。布魯薩特讓讀者與遙遠的祖先面對面相遇,包括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最後共同祖先:一個大約生活在3 25億年前、小小的、鱗片覆蓋的棲息在沼澤中的生物。作者簡介
邢立達,青年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探險家。高中時期便創建中國大陸第一個恐龍網站。先後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古生物學碩士、博士學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國及美國國家地理科學與探索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 2016年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恐龍,為當年全球最受媒體關注的科學發現之一。2017年獲得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六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2018年獲得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非凡貢獻人物」獎。2020年,獲美國沉積地質學協會頒發的詹姆斯·李·威爾遜獎,該獎頒給那些在沉積地質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青年科學家,這也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中國人。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出版與翻譯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並多次接受CCTV等國內外媒體頻道採訪,為公眾介紹古生物知識。目錄
推薦序一 哺乳動物演化之古生物學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