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與環境治理-以M縣荒漠化治理祿新踾為例 梁健 978752186293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經濟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750
商品編號: 978752186293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社會轉型與環境治理-以M縣荒漠化治理祿新踾為例
ISBN:9787521862935
出版社:經濟科學
著編譯者:梁健
頁數:2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042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社會轉型與環境治理:以M縣荒漠化治理實踐為例》以M縣1950-2019年荒漠化治理為主要線索,綜合運用參與觀察、結構化訪談、口述史和文獻分析等方法收集資料,從中國社會轉型的角度對荒漠化治理實踐過程進行了多維度、長時段的梳理,剖析了M縣荒漠化治理的社會動力變化、社會影響及其理論啟示。首先,闡釋了荒漠化治理的階段性特徵;其次,從治理理念、治理主體和治理機制三個維度,回顧、考察和分析了荒漠化治理的歷程;再次,探討了政府角色、市場主體、社會分化、技術進步和居民生計等多種因素對荒漠化治理及環境治理模式演變所產生的影響;最後,在對荒漠化治理具體實踐進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構建基於中國經驗的環境治理理論。
《社會轉型與環境治理:以M縣荒漠化治理實踐為例》研究對於深化和拓展”社會轉型範式”具有方向性意義,對於看待既有環境治理理論的各種分析、解決各種理論之間的分歧提供了一種比較清晰的思路。

作者簡介
梁健,甘肅天水人,社會學博士,蘭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公共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獨立或以首作者身份在CSSCI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2部;主持完成省級、地廳級項目8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先後獲2010年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二等獎、2016年甘肅省第十四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17年度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等獎勵。

目錄

第1章 導論
1 1 問題的提出
1 2 研究意義
第2章 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2 1 既有研究述評
2 2 核心概念、理論視角與分析框架
第3章 案例與研究方法
3 1 案例地概況
3 2 研究方法
第4章 荒漠化治理模式變化的階段性特徵
4 1 政府主導、群眾運動式治理階段(1950-1977年)
4 2 民辦國助、任務分擔治理階段(1978-1992年)
4 3 利益分離的多主體治理階段(1993-2006年)
4 4 結構轉型的耦合性治理階段(2007-2019年)
4 5 小結:荒漠化治理在時空限制下的社會性建構及其動態演化
第5章 荒漠化治理理念的變化
5 1 征服沙漠、向沙漠要糧、做大自然的主人(1950-1977年)
5 2 行政命令式治理實踐中的環境保護意識(1978-1992年)
5 3 “壓縮型現代化”:逐利與治理的角逐(1993-2006年)
5 4 理性的躍遷:從經濟理性到生態理性(2007-2019年)
5 5 小結:荒漠化治理理念嬗變及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
第6章 荒漠化治理主體的變化
6 1 荒漠化治理中的民眾
6 2 荒漠化治理中的政府
6 3 荒漠化治理中的企業與社會組織
6 4 小結:荒漠化治理中的主體、主體行為及其相互關係
第7章 荒漠化治理機制的變化
7 1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權威治理機制(1950-1992年)
7 2 逐鹿沙場:市場經濟中利益分離的多主體治理機制(1993-2006年)
7 3 聚力治沙:結構轉型的耦合性治理機制(2007-2019年)
7 4 小結:荒漠化治理機制的變遷過程及其特徵
第8章 社會轉型因素對荒漠化治理模式轉變的作用
8 1 政府自身轉變對環境治理的影響
8 2 經濟體制轉變(市場化發展)對環境治理的影響
8 3 市場主體發育對環境治理的影響
8 4 社會分化對環境治理的影響
8 5 技術進步對環境治理的影響
8 6 居民生計演變對環境治理的影響
8 7 環境價值傳播對環境治理的影響
8 8 國家干預變化對環境治理的影響
8 9 小結:環境治理模式演化中的社會轉型影響諸因素
第9章 結論與討論
9 1 主要結論
9 2 政策啟示
9 3 理論啟示
9 4 創新與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訪談提綱
附錄二:訪談對象一覽表
附錄三:21世紀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防沙治沙政策法規和措施

後記

前言/序言
荒漠化是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遏制其發展是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方面。既有荒漠化治理研究多以自然科學為主,從社會科學展開的研究多聚焦於宏觀制度和政策在荒漠化治理中所發揮的作用、如何構建區域荒漠化治理模式及治理對策的討論上,缺少對西部某一整體縣域較長時段深入、具體的分析,也未系統探究荒漠化治理中環境與社會間的互動演化關係,從社會學視角分析縣域荒漠化治理問題的經驗研究尚付闕如。
M縣為我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歷來是全國防沙治沙重點縣。對其具有長週期、複雜性、典型性特徵治理實踐的社會學研究,在理論上可為進行社會學領域與其他學科的對話、拓展環境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奠定基礎,在實踐上,可為其他荒漠化地區提供治理經驗的借鑒。
本書以甘肅省M縣荒漠化治理實踐為案例,採取實地研究(field research)方式,通過參與觀察法、訪談法、文獻法和口述史方法收集資料,以1950-2019年荒漠化治理實踐演變為主要線索,採用社會轉型範式和環境史視角對其治理實踐進行多維度、長時段的梳理,剖析荒漠化治理模式演變的社會動力機制,並探究未來中國社會轉型中環境治理可能的發展方向。
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社會轉型如何影響了環境治理的歷史發展?社會轉型與環境治理的互動對於環境治理理論建設具有什麼樣的啟示?
洪大用提出的環境問題研究的”社會轉型範式”分析了社會轉型加速期中國環境變遷的致因問題,特別是側重從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社會失序這一角度,討論了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社會體制轉軌以及價值觀念變化對環境的影響。本書中的”社會轉型”是指在中國社會整體轉型背景下,1950-2019年M縣涉及其荒漠化治理實踐的經濟產業結構、政府一社會互動結構、轄區居民組織動員結構及當地居民價值觀念等帶有明顯節 點性特徵的變遷與震盪過程。具體包括了政府自身轉變等八個方面對環境治理模式演化的影響。
本書依據M縣社會發展階段及制度、政策演化過程,將其環境治理轉型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第4章 )。第一階段是政府主導、群眾運動式治理階段(1950-1977年);第二階段是民辦國助、任務分擔治理階段(1978-1992年);第三階段是利益分離的多主體治理階段(1993-2006年);第四階段是結構轉型的耦合性治理階段(2007-2019年)。
在分析層次上,筆者將環境治理模式區分為治理理念、治理主體和治理機制三個維度。根據調研材料,M縣荒漠化治理理念、治理主體、治理機制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1950-1977年),治理理念呈現為征服沙漠、向沙漠要糧、做大自然的主人;治理主體為政府、民眾二元參與;治理機制表現為政府主導+群眾運動式參與。第二階段(1978-1992年),治理理念呈現為行政命令式治理實踐中環境保護意識萌芽與普遍重視經濟增長的糾結;治理主體為政府、群眾二元主體分擔式治理;治理機制表現為民辦+國助+社會參與。第三階段(1993-2006年),治理理念呈現為市場力量促動下逐利與治理的角逐;治理主體為政府、民眾、企業、環境社會組織主體利益分離式參與;治理機制表現為市場機制+利益博弈。第四階段(2007-2019年),治理理念呈現為國家深度干預下從經濟理性到生態理性意識的躍遷;治理主體為政府、民眾、企業、環境社會組織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治理機制表現為政府引導+多元主體耦合性參與(第5-7章 )。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